厚积欲薄发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人物对话 中国目前暂无专业保理商,国内的银行只有很少人员从事该业务,甚至是兼职。而民生保理业务部自成立之日起就雄心勃勃,目标可谓远大——要在细分市场中占主导地位,跻身于中国第一批专业保理公司,并成为国内

人物对话

中国目前暂无专业保理商,国内的银行只有很少人员从事该业务,甚至是兼职。而民生保理业务部自成立之日起就雄心勃勃,目标可谓远大——要在细分市场中占主导地位,跻身于中国第一批专业保理公司,并成为国内保理第一品牌。他们将如何去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中国民生银行贸易金融部保理业务部负责人蔡厚毅先生。

蔡厚毅:1966年出生,台湾大学企业管理硕士,现任民生银行贸易金融事业部保理业务部总经理。曾供职于汇丰环球、台湾迪和(曾连续4年获得“全球最佳出口保理商”荣誉)等国际知名保理商,担任执行副总裁,具有超过18年的保理业务经验和8年中国工作经验,为国际保理业界资深人士。 

《中国外汇》:民生保理部成立时间并不长,但在国内还很有知名度,目前保理业务的发展状况如何?

蔡总:的确,2008年8月保理业务部才正式成立。单纯从业务量看,民生目前不可能和中行、工行等国有大银行相提并论,特别是中国银行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最早启动该业务,已有多年积累。目前民生银行的保理业务发展已初具规模。其中国际双保理处理交易笔数和进口保理业务量目前在境内银行同业名列第一。国内保理业务方面,由于起步较晚,再加上为长远稳健发展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与整合,在短期内稍微制约了业务量增长,2008年约为200亿元人民币(此部分不含我行其他相关应收账款类业务量)。相信随着保理团队整建和机制的逐渐完善,从2009年开始将取得重大突破及快速成长。

《中国外汇》:民生保理部目前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何种位置?是如何定位的?

蔡总:我行大约处在第二梯队中。目前农行、工行、建行、交行具有广大潜在的客户基础,但机制和专业不够,可能形成一定制约;股份制商业银行则相对积极和灵活,后势不可小觑,极有可能突出重围,后来居上;外资银行则以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星展银行、渣打银行等为主,形成另一股势力。一般而言,国内银行因为相对欠缺专业人员,没有高效的后勤电子系统和营销计划推动业务,加之信贷体制较为僵硬,致保理业务绩效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如能克服上述问题,全心投入的银行未来几年将很可能成为中国保理市场的领先者。

国际经验表明,银行附属的专业保理公司是较有效率和成功的模式。中国目前暂无专业保理商,所以部分银行正为争取组建中国第一批专业保理公司做准备。其中民生银行最具雄心,准备也最为周全。我们从一开始就定位要做专业保理商,要做第一品牌。目前,我们正通过经营体制的创新,推进保理业务单元公司制改革,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流程和激励机制,取得保理业务健康稳定的增长。这个阶段的发展将为我们努力跻身于中国第一批专业保理公司做准备,目前是战略发展,开拓市场,完善结构非常关键的时期。

《中国外汇》:民生保理业务有何自身的特色,比如在服务和产品创新方面?

蔡总:保理业务部从成立以来,就按照国际保理业界高效、专业模式来规划运营,积极打造专业的保理服务,有着民生自己的特色。具体来讲,业务基本覆盖了出口、进口国际保理,国内保理等领域;业务模式由单一粗放的融资模式向兼顾融资,又具精细化的应收账款管理模式转变;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凸现专业化。具体细化到产品上,我们保理业务部的业务范围是:为基于非信用证贸易项下的所有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业务提供相关金融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国际保理、国内保理、商业发票贴现、供应链(贸易链)融资等本外币短期商业信贷业务。简单地说,我们提供的将不只是单一产品,而是满足客户需求,针对整个交易链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这突破了传统的认知。交易链一般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回款四个步骤,而我们的保理服务会渗入到每个环节。

《中国外汇》:您能举个具体例子吗

蔡总:我们对于苏州A公司提供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融资服务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案例,体现了保理产品对于金融服务的灵活性、创新性和风险性的很好的均衡。这家公司的下游客户均为国内外大型的面板制造企业,采购量大,但付款期限较长,一般都在4-5个月左右。上游主要原材料(棱镜膜、灯管组)供应商,由于产品较具优势,一般均要求2-3个月付款。因而企业一方面有客户到期不付款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在备料资金上也形成了一定的缺口。他们之前的解决方案是出口发票贴现业务,但由于银行风险控制,融资额度比较小,企业业务量又迅速上升,无法根本解决企业资金链问题。另外动荡的金融经济环境,也加大了客户不付款违约的风险。我们在了解该公司运作及财务情况后,设计了围绕下游主要厂商应收账款的国际双保理业务。通过与国外保理商合作,由国外进口保理商对买方企业资信度调查后,给出一个买方信用担保额度,转嫁了我们的风险,为我们加大对A公司的融资支持力度创造了条件。开展这项保理业务,不仅解决了A公司的资金周转问题,还对其实现了应收款风险管理,到期催收及台账管理,大大减轻了其经营压力。这种针对企业自身情况设计的金融产品,在我们银企的后续合作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中国外汇》:您对民生保理发展的未来前景是如何看待的?

蔡总:总体来讲,在目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况下,在全行对保理业务大力支持,及运作专业化和人力配备完善的基础上,我们对民生保理的未来充满信心。

从监管及政策支持角度来看:金融当局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保理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与贡献,也看到了中国保理业的巨大发展空间。自2008年年底以来,银监会多次召集中外资银行对中国保理业的发展进行研讨,并有意推动商业银行试点投资设立金融保理公司,按照国际通行的保理业模式运行,加快中国保理业的发展步伐。这就给我们的战略发展带来极大的契机。

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进保理业务,已历经十余年市场培育。虽然近几年发展快速,但也只是初升段。理论界认为,用一国或地区保理产业规模(业务量)在该国GDP中的占比指标,可有效衡量该国保理业发展水平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程度。指标越高,保理业的发达程度相应也越高,对GDP的贡献度也就越高。据估计全球保理业务总量与全球GDP的同年比值一般约为3%。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保理业务量与GDP的比值较高,如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有些达到了10%以上;新加坡、香港、台湾等亚太国家地区约为2%-3%,但中国比值仅约1.3%。所以只要看准市场,找准方向,保理业务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和业务潜力。

从民生保理自身的发展来考虑,我们不断从市场、信贷、产品、系统各方面强化团队组建与运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国保理市场在未来几年将进入快速爬升段,而中国最终也极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保理市场,中国市场的领先者也将跻身于世界一流保理商的行列。民生银行目前除了在银行内部组建发展保理业务外,更为争取组建中国第一批专业保理公司做准备。所以除了把业务做强做大,更重要的是做出特色,做出品牌,努力成为中国保理市场最专业品牌保理商,进而跻身国际间知名保理品牌领先者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