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VS升值 孰先孰后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继续复苏、通胀压力逐渐增大,央行加息以及人民币升值问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从目的和效果上看,加息主要影响居民消费意愿以及企业经营、投资成本,通过减少消费和投资需求来抑制通胀;人民币升值则主要为了缓解热钱涌入压力以及贸易摩擦,而且有助于促进结构调整,减小通胀压力。考虑到目前经济仍处于复苏过程中,风险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央行在政策退出的时机把握上会非常谨慎,同时采取加息和升值措施的可能性非常低。我们认为,两者相较,央行会优先实施后者,理由主要如下:
首先,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结构调整,而升值更加符合结构调整方向,即发展内需,减少对外需依赖。而且,目前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外贸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央行在退出政策上会优先选择升值。
其次,从外贸复苏形势来看,目前态势良好,风险承受能力增强,在外部环境平稳的情况下,适度升值使外贸复苏产生逆转性变化的可能性不大。当然,负面影响肯定是有的,这种风险需要观察,今年两会提出的年度经济增速为8%,实际上已经为此预留了空间。
再次,从两者相互影响来看,加息将扩大与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的息差,增大热钱涌入压力,使得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大;而升值则有助于减少热钱涌入,同时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促使加息的主要压力——通胀,即:一方面,升值使得大宗商品价格相对便宜,输入性通胀压力减小;另一方面,升值使得部分出口产品转向内需,增大国内商品供给,从而降低物价上涨压力。从历史上来看,CPI运行与出口增速运行存在一定同步关系。
基于目前形势,我们判断,若外贸复苏趋势进一步稳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趋于缓解、美元有所回落,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则将先于加息而行,但升值幅度并不会太大,预计在1%-2%之内。
至于央行加息,虽然二季度CPI很可能超过3%,但不足畏惧,我们维持下半年加息的判断。一是因为今年一系列政策退出措施(例如楼市调控政策、政府投资逐步退出以及二季度可能采取人民币升值等等)的影响有待观察,二季度数据将比较有说服力;二是目前回收流动性仍是主要任务,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空间,价格手段方面,从06年历史来看,加息初期,1年央票发行利率可以看作加息的先行指标,加息时1年央票发行利率均在1年定存之上,而目前后者仍高于前者30bp左右,仍有较大调控余地。
近期央票发行出现放量,但发行利率并未随之上行,显示目前市场资金面充裕,配置压力较大,且避险情绪浓厚。随着二季度CPI上行压力增大,加息预期会进一步增强,因而央票发行利率随时可能再度上行。另外,央票放量发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3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压力,但从全年货币增长目标来考虑,未来3个季度,央行仍然面临较大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压力,我们认为二季度将至少上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4月的可能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