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理财产品加速扩容 谋划理财市场第三极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2007年曾有着中国“理财元年”的称号。在这一年,人们像发疯了一样的买基金,上投摩根内需动力基金创造了一日募集资金900亿的纪录,这一纪录至今无人超越;其实,被大肆渲染的“理财元年”不过是全民炒股的另外一

  2007年曾有着中国“理财元年”的称号。在这一年,人们像发疯了一样的买基金,上投摩根内需动力基金创造了一日募集资金900亿的纪录,这一纪录至今无人超越;其实,被大肆渲染的“理财元年”不过是全民炒股的另外一种说法。2006到2007年的大牛市造就了无数的财富神话,让许多对股票一窍不通的投资者摇身一变成为股民、基民。而当繁华之后,才发现一切都只是浮云。除了热闹之外,自己什么都没有得到,这情形与史上其他的牛市并无二致。

  2010年以来,在银行理财产品、基金发行平淡的大背景下,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发行速度明显加快,今年1月份的新产品数量就多达7款,创下历史纪录。券商垫资,盈利才提管理费等全新的模式给沉闷已久的理财市场带来一股春风。2006、2007,是基金发展的黄金岁月;2010,已经升温的券商理财产品能否抓住这一机遇,成为银行理财产品、基金之后的第三极,我们拭目以待。

  成都投资者的尴尬投资现状:

  理财产品收益低股票赚钱太难

  “怎么样才能让我的钱生钱?”这个问题总是困扰着普通投资者。手上拿着辛辛苦苦挣回来的银子,经济低迷,找不到投资渠道,经济向好,投资总是处处碰壁,存银行又担心跑不赢CPI。记者在近日理财市场调查中发现,理财专家不专业,银行理财收益率不高,基金不稳当,股市亏本多……种种尴尬与失望,总是和普通投资者们如影随形。

  银行理财:水平龙蛇混杂

  在众多金融机构中,投资者接触最频繁的是银行理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部分银行的理财服务水平也越来越高,一些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业理财经理开始活跃在理财市场。

  成都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表示,他们会根据实际情况,为客户打造全方位的理财方案。但受制于所属银行的考核指标,他们为客户所配置的产品大多数还是自家银行的理财产品,以及所代理机构的产品,如基金和保险等。

  “总体说来,银行理财更偏重于稳健和长远收益,不能满足部分激进型投资者需求。”业内人士透露,如果遇到责任心不强的客户经理,在风险承受能力不够的情况下,被诱导购买到风险过大的产品,将给投资者带来伤害。

  根据资讯平台银率网发布的2009年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统计信息,统计显示在2009年5388款到期的理财产品中,未能达到预期收益的产品有237款,其中103款产品出现了零负收益。

  记者注意到,亏幅较大的不乏一些“名牌产品”,某股份制银行的一款主打产品亏损高达43.72%。“不要迷信某一银行的品牌,看清自己所买的理财产品的合同是关键。”该业内人士提醒。


  基金:总踩不准节奏

  “今年投基风格,应该是大盘跌一些就买一些,大盘一旦涨破高位就果断出货……”成都基民雷先生手机上,收到了他开户机构的专家的建议。

  雷先生2006年初进入基金市场,大盘不断创出新高,他所购买的基金,最高时收益达到200%。他曾数次请教他的理财经理,理财经理都告诉他,基金应该长期持有。一位著名基金经理来成都讲课的时候,也建议基民学习股神巴菲特,坚持价值投资。电视上、网络上的说法也如出一辙。

  然而2008年的大跌,让雷先生的基金市值缩水一大半,雷先生欲哭无泪。今年行情稍好之后,这些专家们风向又开始变化,说要选好买点,看到指数上涨得差不多了就卖。这不跟买股票一样了嘛,过去的价值投资、长线持有理论呢?就被大家所抛弃了吗?过两天行情变了,风格是不是又应该跟着改变呢?

  和雷先生同样郁闷的还有张女士。张女士在2008年大牌跌至1800点左右的时候,决定通过购买基金抄底。在朋友的推荐下,她购买了一只股票型基金,接下来的几个月,大盘疯涨,但这只基金总是不紧不慢的,净值波动不大。到大盘涨至3400点左右的高位时,这只基金收益也仅有15%。

  最近两个月市场震荡下行,这只基金的收益已经跌到几乎没有了。“从1800点到2900点,这只基金总是跑不赢大盘,没有给我带来收益,如果大跌再来临,损失的将是我的本金。”

  股票:赚钱的总是少数

  根据测算,2009年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可能一举超越大牛市2007年,成为A股历史上最赚钱的一年。但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2009年投资者综合调查”却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仅有35%的个人投资者实现了整体盈利。

  该调查共涉及55家证券公司、350家营业部的28000名投资者,采取抽样方式随机抽取2800个样本,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741份,回收率97.89%,其结果基本反映了我国投资者的投资现状。调查显示,虽然今年前10个月有接近35%的投资者实现整体盈利,但其盈利水平普遍输于大盘。年内上证综指反弹幅度超过70%,但盈利投资者中超过八成的盈利低于50%。另外,盈亏平衡和出现亏损的投资者占比都为29%。

  券商理财大起底

  收益率:熊市稳健牛市不敌大盘

  跟基金、银行产理财产品相比,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收益如何,这应该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如果把2008年看作熊市、2009年看作牛市的话,可以看出,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与基金相比,熊市抗跌、牛市涨幅一般,但总体跑赢大盘。

  2008年:跑赢股市跑输债券

  2008年,中国A股市场从6000点高位一直下滑到1600点,年度跌幅65%,市值蒸发高达20万亿。在2008年,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运行3个月以上的共32只,收益率全体为负。在这32只产品中,股票型产品有5只,跌幅近45%,但超过大盘约20个百分点,FOF和混合型产品分别有10只和12只,净值缩水超过3成,5只债券型产品平均收益为-2.49%。

  不过,由于大盘严重跳水,124只统计数据完整的公募股票型基金在2008年平均下跌50.63%,券商理财产品整体而言,跑赢了大盘和基金。其中,FOF作为风险的二次分散和投资的二次优化产品,整体表现优异,如光大阳光2号,近12月收益率下跌20.67%,在运行满一年的同类产品中跌幅最小。

  2009年:跑输大盘略逊基金

  2009年,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表现不佳,整体收益率远远落后大盘。一年内,上证综指涨幅超过80%,但在2009年之前成立的37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中,无一跑赢大盘,平均收益率仅为39%。即使与同期公募基金相比,券商理财产品也略有逊色。

  在37只产品中,股票型产品平均收益情况最好,达50.4%;随后是混合型产品,收益率为49.9%;其后依次是FOF型37.49%、债券型6.7%、货币型2.47%。

  唯一的欣慰是,截至2009年12月31日,31家券商共发行81只集合理财产品,所有产品在牛市中都没有出现亏损,全部以盈利结束考核。

  今年前2月:证券型产品一枝独秀

  进入2010年以来,处于续存期状态的券商理财产品共有99只,但仅有38只产品在进入2010年之后的收益率为正。债券型理财产品远跑赢股票性产品。

  如在今年收益率排行榜的前10榜单中,限定性理财产品就占据了包括前三在内的7个位置。但与此同时,股票型和混合型产品却集体失语,不仅包揽了倒数前10名,而且亏损幅度均超过6%,而且中金公司旗下的产品就占了4只,大有集团作战之势,其旗下的中金策略亏损更是达到了-12.32%。

  不过,根据朝阳永续数据,由于2月份上证综指微涨2.37%,大部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也水涨船高,收益率转为正值。其中FOF产品无一亏损,债券型产品23款产品中,仅一款产品告负。


  券商理财未来之路仍漫长

  随着监管层加速放行中小券商集合理财牌照,越来越多的证券公司正积极加入拓展资产管理业务的行列。华西证券近日发行的“融诚1号”更是受到投资者的热捧,短短一周募集规模超过了7亿元。业内人士预言,2010年将成为券商集合理财的扩容之年,理财产品很快就会突破百只大关。

  发行加速券商集合理财增长率超公私募

  数据显示,自2005年首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正式成立以来,经过将近5年多的发展,不仅发行数量、发行规模屡创新高,而且参与的券商也逐年增加。从2005年的第一只到2010年2月28日的共计98只;从2005年的不到10亿,到如今的超过1300亿;从2005年的第一家券商,到如今的35家券商,可谓是发展迅速。

  对券商理财产品而言,2009年是爆发式增长的一年。从产品发行数量上看,2009年新发行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共43只,接近以往4年发行数量的总和(46只),比2008年增长了168.75%,超过了私募产品发行数量的增长速度39.13%,也远远超过了公募开放式基金产品发行数量的增长速度29.57%。

  据了解,到2009年底,76只正常运作的券商理财产品中,有22只收益率超过30%,12只收益率超过50%。国信证券的金理财价值增长、金理财经典组合勇夺冠亚军,2009年收益率分别达到79.14%和76.14%。

  潜力巨大2010年扩容已成定局

  进入2010年,继1月8日国泰君安明星价值集合理财产品正式发行后,仅1月份共有7款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相继进入推广发行期,如此之多的产品发行数量,这在券商集合理财史上尚属首次。业内人士预计,2010年将有更多中小券商获批资产管理资格,有更多理财产品整装待发,理财产品很快就会突破百只大关。

  集合理财产品当前的大扩容,与监管层的鼓励态度密切相关。2009年9月初,证监会开始放松了对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存续期和规模的限制:对成立2年以上的证券公司,新成立的集合理财产品可以不设立存续期以及规模上限;证券公司可以自主选择是否有存续期。中信证券(600030)资产管理部有关负责人认为,2010年券商集合理财扩容已成定局,接下来的数月时间,会有更多理财产品提供给投资者。

  制约因素资本金限制和准入门槛

  尽管从规模上看,券商的集合理财产品在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但作为公募基金功能类似的新型理财产品,券商的集合理财计划总体规模相比而言仍然相对较小。2009年管理资产净增长7000多亿元,相当于7倍当前券商集合理财计划的总规模。

  对于造成券商集合理财滞后发展的原因,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证券公司受到资本金的严厉监管,这是集合理财规模一直难以有大幅突破的主要限制。”按照证监会相关规定,证券公司经营证券资产管理业务的,应分别按专项、集合、定向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的8%、5%、5%计算资产管理业务风险资本准备,这严重限制了集合理财产品的规模扩张。

  “集合理财计划的进入门槛较高。”李剑阁认为这也拖累了集合理财计划规模的增长。目前,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最低门槛为10万元。而根据统计,国内2008年底开放式基金个人持有比例10万元以下账户占比高达97.5%。“这显示准入门槛对于券商集合理财规模的不利影响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