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偷渡”或遭全面监管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转入2010年,在银行信贷总量缩减的压力下,一些在信贷宽松环境下少见的信贷资产腾挪术正在越来越多地浮出水面。而这可能正在引发监管层的注意。  根据本报记者的调查,目前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对现有资产结构的调
  转入2010年,在银行信贷总量缩减的压力下,一些在信贷宽松环境下少见的信贷资产腾挪术正在越来越多地浮出水面。而这可能正在引发监管层的注意。

  根据本报记者的调查,目前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对现有资产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常常通过信贷资产转让的形式卖掉不想持有的存量信贷资产,从而获得新的额度发放贷款,这其中尤以城商行、农商行接纳股份制银行信贷资产为代表。而这无疑等于将信贷风险进行了转移而不是消减。

  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监管政策只是关注到了五大行以及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依旧归地方银监局监管,存在一定的监管空隙,所以两者接受股份制银行信贷资产的情况屡禁不止。

  不过,“据我了解,银监会很有可能在近期会有针对城商行的监管政策下来,包括城商行对地方政府项目的信贷风险监管。” 上述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

  内外腾挪

  记者调查得知,对于银行而言,目前信贷腾挪的方式大致分三种,一是通过信托放掉潜在的新增信贷资产。因为项目与资金都是银行提前匹配好的,所以信托贷款只起一个通道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通过信托打包卖存量信贷资产的理财产品,已经被银监会的111号文(即2009年12月14日银监会下发的《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叫停。

  二是把存量信贷资产卖给城商行、农商行。一些放贷压力大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会将部分存量信贷资产卖给中小银行,达到信贷优化、腾挪目的。

  三是通过调整银行内部业务结构比例来达到多放贷款的目的,尽量压缩票据融资比例,将多出来的额度补充到中长期信贷业务或者少量的一般性业务中,但因为票据多是短期,多为6个月,因此去年余存下来的票据融资可供压缩的余地将会越来越小。

  而落到具体银行身上,腾挪的表现则稍有区别。一位股份制银行高管告诉记者,包括国开行在内的五大行因为政策配合性要求更高,在放贷速度与增量上控制得比较好,一般不存在信贷腾挪的做法,“主要是一些股份制银行在暗箱操作。”上述银行高管告诉本报记者。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在内部也有意在结构上进行资产腾挪以扩大放贷空间。根据央行近日发布的2月份信贷报告显示,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7001亿元,同比少增3714亿元,但是,报告也显示,该月新增票据融资4870亿元,同比却减少1744亿元。

  “可以说,银行主动减少新增票据,无疑在扩大放贷空间。”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