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融券引领理财产品新走向
3月31日,融资融券业务迎来首个交易日,这标志着A股市场做空机制正式建立,而这一创新业务也将成为机构及个人投资者的常态投资选择。融资融券交易是海外证券市场普遍实施的一项成熟的交易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功能,为投资者和券商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因此,作为市场基础建设的完善之举,融资融券的推出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将引领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的新走向。
理财产品或迎创新改革
融资融券交易,分为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融资融券交易关键在于一个“融”字,有“融”投资者就必须提供一定的担保和支付一定的费用,并在约定期内归还借贷的资金或证券。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种创新交易方式,它的推出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融资融券具有“杠杆效应”,风险和收益都会放大,更兼有融资7.86%的利率和融券9.86%的费率,较高的风险和费率让普通投资者驻足,但机构投资者却跃跃欲试,银行和券商很早就对融资融券产品摩拳擦掌。
显然,融资融券业务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广泛,不仅涉及到券商和直接参与市场的投资者,也将直接波及国内的理财产品市场。相关机构可以设计出各类创新产品,丰富理财产品的品种,并满足投资者看空市场的投资需求。
据业内相关人士介绍,融资融券促进理财产品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其一,该项业务直接可以设计成各种创新型的理财产品,将丰富银行和信托的理财产品线,拓宽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满足看空市场投资者的投资需求。银行可与券商合作,利用融资融券业务设计理财产品。例如,银行投资者认为未来半年市场仍将下跌,银行可以发行具有卖空性质的理财产品,该理财产品的资金作为保证金,向券商借入标的证券并在市场卖出。未来六个月如果市场真的下跌,投资者的收益将获得预期收益,如果市场上涨,投资者损失。由于通常情况下卖空的保证金并未达到100%,投资者的剩余部分资金银行管理人还可以投资债券等以提高收益率。而在此基础上银行、券商与信托合作利用融资融券设计结构化创新型理财产品也将变得更加灵活。
其二,融资融券提供了双边交易机制,也为理财产品设计者进一步创造针对个股和市场的金融期权提供可能性,促使包含期权的理财产品大量面市。期权是花费一定的费用而获得的某种权力,买入个股下跌期权即意味着投资者看空个股,通过事前支付一定的费用可以在获得个股价格下跌后实现的某种补偿或所带来的收益。例如,甲看空某只价格30元的股票,他通过某种方式每股支付了3元钱,从而获得了该股票每股价格下跌50%的收益,即当价格由30元变为15元时,他可以获得(30-15)×50%-3=4.5元的收益。这便是一种期权,虽然目前在境内无标准化的市场和对应的备对权证,但是双边交易机制下理财产品设计者通过金融工程的方法可以较为容易地创造出来。
一旦可以创造期权,这将极大丰富理财产品的类型,因为海外市场中理财产品的主力是各种包含期权的结构化产品,例如最简单的标的于个股或者市场指数的挂钩类理财产品。
证券基金受益最大
融资融券的推出放大了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完善了价格发现机制,丰富了投资者和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建立了双向交易机制,释放了市场流动性,提升了试点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市场份额和客户质量。因此,证券行业成为融资融券的最大受益者。虽然融资融券业务推出初期,并不能为证券公司带来大量的手续费收入和利息收入,却可以吸引大量的优质客户,扩大客户资源,提高经纪业务交易量,在转融通业务全面放开以后,证券公司将最受益。
另外,融资融券对基金行业的影响也更为直接。融资融券将促进更多的基金产品推出,丰富投资者的选择。目前,我国基金公募产品高度雷同,很少有鲜明的特征,从而缺乏竞争,无法优胜劣汰。这种现象固然与基金管理人不愿承担创新的额外风险有关,但另外一个因素也不应忽视,就是创新的空间太小,基金管理人无法施展拳脚。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推出之后,将极大延伸投资空间的地平线。
不过,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仅能依靠证券公司自有资金和证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处于融资融券初级阶段,尚不能够开展转融通业务,也就意味着市场交易规模不会有大幅放大。因此,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在短期内不会加剧波动。
普通投资者切忌盲目
尽管融资融券为金融产品创新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但是,制度创新并不必然带来盈利,甚至在某些情形下,投资者面临更大的风险。融资融券尽管是在西方比较活跃的一种金融工具,但这是一种在投资市场监管失灵以后过度开发的金融工具,事实上正是因为这种无限制的借贷工具的泛滥,当信用体系破坏以后,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才造成了这样严重的后果。国际上不少金融机构的崩溃,股指期货等衍生工具是重要的罪魁祸首。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等本质上是零和游戏,一方的所得就是另一方的损失。
因此,相关人士提醒普通投资者,融资融券业务不论从风险承受能力,还是抵押能力的角度来看,此业务都不适合一般散户。融资融券业务由于可以进行双向交易,投资风险也加大了,所以,更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并有实力向券商提供抵押的高端客户群体。因此,投资者不妨首先观望,不直接参与,待基金公司或银行理财相关的产品推出后再参与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