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海外并购道阻且长
去年11月,海通证券香港子公司以18.22亿港元的价格收购香港大福证券,引起外界广泛关注。而在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后,香港当地的诸多中小型银行也进入内地银行的收购视野。一时间永亨银行、大新银行等成为中资金融机构竞相关注的对象。
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长久以来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银行、基金、资产管理公司以及投行等知名机构,而内地一些有实力的基金、银行和券商也纷纷入驻香港,以争夺商机、拓展海外市场和吸引国外资金投资国内市场。金融危机以来,这些实力不俗的公司更是大胆地走出去,寻求并购价格合适的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
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推进,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窗口优势更为突显,内地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将香港的本土企业作为扩张和并购的第一着稳棋。今年3月就有多家研究机构和并购咨询公司皆发布报告预计,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中国、韩国和澳大利亚三地的并购将迎来新的高潮。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远东金融服务管理合伙人包凯就表示,上述三个国家从金融风暴中受到的影响比其他国家要小一些,恢复的速度比其他国家相对快一些,因此这三个地区的并购活动相对更为活跃。包凯认为,中国金融机构当前走出去的动机有三个:从国外的银行获得技术;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提供更广泛的金融服务;目标公司价格处于低谷,易于实现利益最大化。在金融危机中耐心等待18个多月的那些真正有长远扩展计划有心并购的金融机构将迎来真正合适的机会。
功过参半
纵观过去几年的金融机构并购案例,不乏国内行业领先的金融企业失败的经验。2008年初,中国平安宣布以21.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富通旗下资产管理公司50%的股权,至2008年10月2日,中国平安投资富通已浮亏157亿元人民币,之后平安为此交易计提巨额减值准备,导致2008年净利润比2007年大降95.6%。
金融危机中,部分国内金融企业只看到海外金融机构的资产在危机中价格迅速下跌后的机遇,却忽视了在并购时需要考虑的企业长远利益和震荡市场中并购廉价金融资产所存在的风险,看来国内金融机构仍缺乏足够的实战经验,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合伙人蔡琳就表示:“并不是全球各地有非常便宜的资产就应该去收购。”
那么,我们从这些不成功的案例中应该学习哪些经验呢?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金融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高管表示首先要杜绝盲目并购,因为对并购整合工作的忽视是造成相当多的企业并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
为此,中国金融机构必须在并购整合上下工夫,加快资源整合,以便尽快发挥并购协同效应,取得理想收益。其次,国内金融机构同样必须明确自身清晰的市场定位和中长期发展战略,使并购成为服务和推动自身整体战略发展的有效手段。
令人欣喜的是,已有一些金融机构抱着审慎的态度进行着海外并购的扩张,中国工商银行在2008年2月以55亿美元购入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后,又购入加拿大东亚银行70%控股权,2009年10月工商银行再度宣布购入泰国ACL银行19.26%的股份,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扩张。在危机中这些银行吸取了经验和教训,而这些成功的并购也为国与国企业之间的贸易提供了支持。
道阻且长
放眼未来,全球大型金融机构可能需要进行多次的融资以符合危机后各国日益加强的监管要求,许多市场人士认为这是亚洲金融机构进行海外扩展最后的良机。但也有机构表示随着经济的复苏,未来的海外并购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的金融企业或许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经济学人》就在3月30日发布2009年度中国海外并购研究报告,对国内各个行业在去年的海外并购进行了总结。报告显示,中国金融企业对海外并购准备不充分。在接受《经济学人》调查的企业中,82%的高管认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缺乏境外投资经验管理是中国公司海外收购面临的最大挑战,仅3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具备整合并购企业的专业知识;还有39%的受访者表示已经在既定的地理市场中选定了感兴趣的并购目标公司。调查显示多数中国公司抵抗不住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诱人海外并购机会,未对并购目标进行认真研究,从而增加了并购风险。
该报告更预测,随着经济形势的企稳回暖和交易竞争日趋白热化,在资源和金融企业并购中,国内买家可能会处于不利地位。有海外交易对手和并购顾问表示,金融危机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针对并购目标的竞争也更为激烈,而中国企业的投资需要获得政府部门的批准,耗时长、不确定性高,这可能造成中国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不过,虽然面临着不断增加的竞争和经验方面的不足,《经济学人》还是预计2010年中国金融机构的海外投资和并购将会上升。报告表示,国内的金融机构应该更多地学习建设银行与美银美林之间的合作案例,以战略合作的方式在海外扩张发展。此外,报告还认为国内金融机构需要多与中国贸易往来频繁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并购扩张,以为地区间的贸易服务,为跨境人民币结算推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