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谁说要加息”看决策机制透明化
有学者预期,央行最早在二季度会加息。“谁说要加息了?”针对记者的围堵和追问,央行行长周小川如此回应。(《新京报》4月11日)
这句反问,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对加息消息的否认,也可以把它当作拒绝明确表态的太极拳。当然,也可以看作是一般的推脱,谁说加息你去问谁去吧。
同一个人,同一件事。2004年5月到8月,我国CPI连续四个月涨幅超过5%,各界的加息预期非常强烈。同年10月1日,同样是面对记者的追问,周小川行长说的很清楚:“中国央行目前尚无加息打算,目前利率保持稳定。”当人们对加息的预期尘埃落定的时候,10月28日下午5时许,央行却突然下发了加息文件。
这其实是种不透明的决策机制。如果你有“特异功能”,能够提前获取内幕消息,你就加紧布局。不是吗?回顾近几年中国的股市,每次政策导致的大跌,QFII和大的庄家都可以提前成功出逃;而每次政策导致的抄底,QFII和大的庄家也都能抓住机会。只可怜了那些散户,在“追涨杀跌”的轮回中,亏得面目全非。
相比之下,美国无论是加息还是减息,只要涉及到美联储基金基准利率的变动,都是通过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的议息会议来决定的。会议的召开,基本上是定期的,即使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召开临时会议,也会提前公布。在会议召开之前,每个人都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预测来作出相关决定;会议召开之后,美联储会及时公布会议情况,公布基准利率是否变动以及变动情况。
美国基准利率变化的决策有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是美国金融市场成功避免“内幕市”的重要原因所在,也是美国能够涌现一大批如费雪、林奇、米勒、巴菲特等一大批“价值投资大师”的原因所在。
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防止信贷的过度扩张,加息并不是唯一选择。但是,中国的货币政策至少已接近一个加息预期的周期,各种市场利益主体的博弈需要一个公平的规则,而透明的决策机制正是题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