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先行 新兴市场QDII良机再现?
新兴市场的引擎正在发动。
根据本刊统计,截至2010年3月23日,在本刊统计范围内的70只银行QDII产品中,近一个月以来涉及新兴市场的品种普遍走高,平均收益达4.88%,最高者如德银睿富亚太区房地产,更是创下8.6%的涨幅。
驱使各路资金奔袭于其间的动力,则是新兴市场与发达经济体之间利率走向的悖反。
“息差”机会
当主要经济体迷恋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产生的经济蓬勃之像时,加息的魅影已经在新兴市场不期而至。
根据本刊统计,自去年8月今年3月,以澳大利亚、印度等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已经或早或晚举起了加息大旗,在危机以前就以高息货币为典型特征的澳大利亚,在2009年10月-2010年4月间频频动作,加息次数高达五次致使当前利率水平已达4.25%,并由此成为发达经济体中最早“动真格”采取退出刺激计划的国家。
至于金砖四国的主要成员国——印度,则因为食品价格上涨导致通胀屡创新高,终于出人意料地在今年3月19日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3.5%。
公开资料显示,印度批发价格指数涨幅在2009年6月开始回升,从2009年11月到今年2月,该指数的同比涨幅从5.6%跃升到9.89%,远远超出预期。此前,印度央行曾在1月底上调存款准备金率7 5个基点,但并未能即刻为通胀纾困——2月,印度基准批发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上升9.89%,是16个月以来最大增幅, 1月升幅则为8.6%。
事实上,面对如此之高的价格指数,印度央行此次加息被普遍认为是个拐点而不是一个阶段性终点,分析人士甚至预测该国可能将在4月再次加息。
除印度之外,通胀似乎在新兴市场国家/地区普遍抬头。
在印度之前,另一新兴经济体马来西亚也在3月悄悄加息。而公开数据显示, 新兴市场国家之一的越南,其3月份消费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增长9.46%,为一年来最大升幅,超过2月的8.46%,而菲律宾今年2月物价亦同比上升4.2%。
作为金砖四国的另一主要成员,中国的情形并不全若印度,但CPI上涨亦似乎箭在弦上。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新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李稻葵此前表示,中国加息最主要的参考变量是通货膨胀水平,假如未来CPI涨幅在某些月份超过3%,就有可能加息。
相比多数尚未摆脱经济危机阴影的发达经济体而言,新兴市场国家/地区目前所遭遇的通胀压力几乎就是一种甜蜜之中的痛苦。
2月18日,美联储宣布提高贴现率并一度被认为是其改变宽松货币政策的序幕,但与此同时高失业率和住宅市场的疲弱均未见改善,美联储亦多次表示要将目前的低利率政策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类似的是英国。今年1月,英国的通胀率达到了3.5%为近14个月以来的最高点,并大大超过英国央行2% 的政策目标,但英国央行该月仍将政策利率维持在0.5%的低点。而据3月公布的 2月份消费物价按年上升3%,较市场预期的3.1%为低,同时亦较1月的3.5%升幅有所放缓。
与此同时,英国经济的复苏步伐,则可能成为其加息的最大阻碍。2009年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5.0%,创1948年以来最大年度降幅,直到去年第四季度英国经济才告别了长达18个月之久的衰退。如果英国政府在此时加息,无疑是对英国缓慢的经济复苏的重大打击。
与英国隔海相邻的欧元区,不仅备受希腊等国主权债务危机折磨,且同期的经济复苏疲弱,远未到达需要加息的地步。类似的,亚洲的日本则一直受通货紧缩的影响。据2月发布的数据,2009年12月日本的核心CPI同比下降1.3%,至此该指标已经出现连续10个月下降。
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新兴市场经济较快增长,因面临通胀压力而不得不加息,另一方面欧美经济复苏迟缓又没达到可以加息条件,势必导致更多的资金被吸引流入新兴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