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难言紧缩加息仍无时间表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纵观2008年爆发的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就其本质而言是三种危机在同一时点的集中爆发。美国是衍生品市场过度投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欧元区的问题在于老龄化和高福利的矛盾导致的“制度化危机”,而亚洲是劳

  纵观2008年爆发的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就其本质而言是三种危机在同一时点的集中爆发。美国是衍生品市场过度投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欧元区的问题在于老龄化和高福利的矛盾导致的“制度化危机”,而亚洲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走到“强弩之末”形成的“实体经济危机”。在外需刚刚回暖,内需仍待开发的时候,如果此时人民币升值,对国内出口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打击可想而知。而作为中国经济驱动的最大引擎,出口的增长对经济的持续复苏意义重大,因此央行在汇率—利率问题上必将慎之又慎。

  笔者认为,近期可能还会有1—2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举措,但加息恐无时间表,预计2010年上半年国内新增信贷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并且这种宽松局面将延续到2010年下半年。 

  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已经开始意识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在朝“过度宽松货币政策”演变,为此自2009年8月以来,央行大举缩减新增信贷规模,紧缩之声渐起。2010年的头两个月里,央行又接连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国内信贷紧缩的预期达到极致,各种关于加息时间表的预测纷至沓来。然而时至四月,央行的紧缩节奏却似乎慢了下来,除了再度重启三年期央票外并无实质动作。然而,就当市场一片沉寂之时,“三季度加息”的消息铺天盖地而来。

  加息成为唯一选择

  笔者认为,如果用“明松暗紧”来概括2009年下半年的货币政策的话,那么2010年上半年的信贷投放实际上呈现了“明紧暗松”的局面。

  首先,在当前的国内经济环境下,只有加息才能遏制信贷过快增长,也只有加息才能够有效回收流动性。其原因有三:

  一是加息预期和紧缩氛围已经形成,若不有效紧缩流动性,则会导致流动性报复性上涨,对未来信贷调控带来更大的压力。以再贴现率为例,2009年底以来,受央行信贷紧缩预期的影响,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再贴现率有较大幅度攀升,从2009年12月底的1.96%一跃上升至2010年3月初的3.2%;然而近期由于央行并无太多实质的紧缩措施,再贴现率又有一定幅度的回落,至2.65%一线,表明流动性有再度宽松的迹象。

  第二,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作用有限。尽管2010年以来央行接连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紧缩信贷投放,然而就其实质作用来看,存款准备金率更多的只是心理警示作用,实际对回收流动性意义不大,以3月底中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5.72万亿元计算,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仅相当于一次性冻结资金约3000亿元。对于另一调控工具——央票而言,尽管其发行数量在逐月递增,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对冲到期央票的压力,只能减缓信贷增速,并不能有效回收总量。

  第三,加息方可调整产业结构。长期以来,国内M1增速落后于M2,表明中国经济投资活跃而消费增长不足。2009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内需的政策措施,使得M1增速于2009年9月起超越M2。然而,宽松信贷政策带来的资产价格泡沫和投资推动的增长模式挤压了“扩内需”的政策效果,自2010年1月以来,M1增速再度急转下滑,且M1大于M2的缺口有收窄迹象。这也印证了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困局,如何摆脱投资拉动而真正实现消费驱动?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加息,抑制过热投资导致的资产价格泡沫,才能使中国经济有效转轨到“需求主导”的新增长模式。

  CPI“保3”恐难实现

  然而,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加息的负面效应也令政府慎之又慎,原因同样有三:

  一是加息对市场信心的打击。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从货币市场的供给方收紧流动性,加息则是从货币市场的需求方收紧。一旦央行加息,则存、贷款利率都将相应提高,银行“剪刀差”的获利模式并没有实质性改变;相反,许多真正需要资金投资于实业的企业却要负担更高的融资成本。不仅如此,加息对投资者的心理震慑力要远大于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贸然加息或将造成市场的恐慌。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已经铺开,贸然紧缩会造成大量“烂尾”工程,从而导致国民财富的更大浪费。2009年中国经济的成功“保八”,固定资产投资功不可没。然而,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12月底,国内各项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到位资金只占到计划金额的一半,若此时贸然收紧信贷,缩减资金投放,后果可想而知。

  第三是汇率,利率汇率的平价关系决定了利率与汇率的微妙关系,在当前人民币汇率问题及其敏感的时刻,贸然加息必然导致热钱涌入,对人民币形成更大的升值压力。

  纵观2008年爆发的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危机,笔者认为就其本质而言,是三种危机在同一时点的集中爆发。美国是衍生品市场过度投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欧元区的问题在于老龄化和高福利的不可调和导致的“制度化危机”,而亚洲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走到“强弩之末”形成的“实体经济危机”。在外需刚刚回暖,内需仍待开发的时候,如果此时汇率升值,对国内出口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打击可想而知。而作为中国经济驱动的最大引擎,出口的增长对经济的持续复苏意义重大,因此央行在汇率—利率问题上必将慎之又慎。

  因此笔者认为,近期可能还会有1—2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举措,但加息恐无时间表,预计2010年上半年国内新增信贷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并且这种宽松局面将延续到2010年下半年。总的来看,我们预测,2010年全年信贷投放总量极有可能突破7.5万亿的既定目标,达到10.5万亿的规模。基于这样的信贷规模,预计今年国内管理通胀的实际压力将远高于预期,全年CPI增速3%的目标恐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