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温与平静
2010年4月,国内A股市场继续震荡,央行3年期央票重启进一步强化着市场对加息的预期。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新生事物的正式投入运营,也悄然影响着国内的投资市场,使人民币产品集体升温。国际经济虽存在变数,但整体复苏趋势不改,也使外币产品维持原状,乏善可陈。
人民币:集体升温
楼市的火爆与股市的停滞使人民币理财产品给了债券类产品和信托类产品更多的机会。加息和通胀预期也同样使人民币理财产品步入了春天。
信托产品被楼市点燃
信托类产品的发行数量显著大幅增加。据中国信托业协会不完全统计, 4月5日~4月11日共有13家信托公司的22款集合资金信托产品推出,其中有9款投向房地产。这种情况必然与当前火爆的楼市有关。尽管目前监管部门对房地产信托的调控日趋严格,但由于2010年年银行信贷收紧,房地产企业可能需要借助信托平台融资,这必然会导致信托类产品的大幅增长。
债券产品得益于股市低迷
流动性过剩催生加息预期,而加息预期也造就了债券类产品整个2010年首季度的上佳表现。国内股市在3000点附近已失去方向,震荡持续了数月。与之相对的则是债券市场的火热。据统计,1季度各大债券指数收益率已接近或超过当前的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因此,债券型基金的升温自然在情理之中。据统计,第一季度国内债券类基金整体收益良好。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如果货币调控政策进一步出台,债券市场的走强趋势有望继续保持,债券类产品收益将进一步看好。在这种形势下,各家银行都在发行期限不等的债券类理财产品,数量占据理财产品新品的半壁江山。一些银行甚至推出了债券、信贷的混合型产品。从期限上来看,债券类产品仍以3个月以内产品为主,符合目前理财市场整体“短期化”趋势。
信贷产品小幅增长
从目前状况来看,国内金融市场资金量仍然宽松。但种种迹象表明,央行进一步收紧流动性的意图已非常明显。如果信贷量不能得到进一步控制,法定准备金率也存在进一步上调的可能。因此,信贷类产品将受到投资者的进一步追捧。据统计, 3月底~4月初, 16家商业银行发行了49款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量均出现小幅增长。其中,中信银行发行了10款,中国工商银行发行了9款,中国光大银行发行了8款,为发行量最大的三家银行。有29款信贷类理财产品单独投资于信托贷款项目。在目前新增信贷受到监管层严格控制的情况下,为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信托贷款类产品还将继续保持相对较大的市场份额。
外币:趋势平稳
外币理财产品与上期相比变化不大,以英美为首的发达国家短期内保持利率不变。欧元由于葡萄牙等国的债务危机受到冲击,因此挂钩欧元的产品数量下降,市场仍然为美元和澳元所主导。
澳元产品继续称雄
从长期来看,澳元的持续走强以及澳大利亚不断提高的利息使澳元产品在4月强势不减,继续保持着理财产品市场上的高收益,但预期收益率显然低于前几个月。而美元的不断走强以及美国国内经济数据的进一步好转使得这一格局得以维持。欧元受制于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并没有太好的表现。当然,在全球加息氛围日渐浓厚的之时,无论投资于哪一币种的产品对于资产保值来说,都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结构型产品好坏参半
3月到4月,中外资银行又开始推出更多外币结构性理财产品,在3月到期的理财产品中,外资行机构性理财产品有着相对不错的表现,实现收益情况位列理财产品之首结构性产品的“零收益”尴尬似乎也在破解。然而,农行4月初到期的4款挂钩欧元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全部为零收益,似乎再次为结构性理财产品蒙上了一层阴影。结构性理财产品似乎正处于一个转折点,未来前景十分不明朗。因此,投资者在投资结构性产品时还是应当注意对产品的组合投资,尽量选择标的物相关性较低的产品作为组合,并尽可能咨询专业人士之后再行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