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的中国利益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中国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对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是有利的。因此,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应该不是本轮西方国家对人民币汇率施压的目的。     &nbsp

       中国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对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是有利的。因此,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应该不是本轮西方国家对人民币汇率施压的目的。

       事实上,通过分析也可以发现本轮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是有积极影响的。

        这里,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本轮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在我们自己的努力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有利转变;然而,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发达国家肯定会再次对人民币汇率发起攻击,那时我们就有可能出现类似日本的经济恶化局面。

不能承受之重

        美国对人民币施压,其用意不在于通过减少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而增加本国的就业。理由很简单: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以低端、劳动力密集型为主,属于美国不想做、成本也承受不了的产业。即使人民币大幅升值,这类产业也只会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最终也会输出到美国。

       人民币升值肯定会增加中国进口美国的产品,但增加的部分仍然是以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为主,也包括部分奢侈品。这类产品虽然价值高,但数量不会太大,特别是美国对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依然严管不放,规模更不易扩大。因此,增加对中国的出口,对美国就业问题的缓解作用十分有限。

        既然减少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逆差解决不了美国的失业问题,美国为何还要以此苦苦逼迫人民币升值呢?

       首先,从政治角度看,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和财政赤字成为美国及其政府的头号经济问题。中期选举在即,美国政界为了达到争夺对国会控制权的目的,必须平息国内一些贸易集团的情绪,转移民众对国内经济问题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汇率升值成为他们的一颗棋子。

       其次,从经济角度看,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国人当然知道人民币升值后,钱就可以少还许多。为什么美国不主动贬值本币?要知道,美元突然大幅主动贬值可是对美国最有利的方案。美元突然主动贬值可以使美国在国际资本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完成经常账户调整,让其他国家承担美元资产缩水、出口减少带来的损失。然而,在当今国际金融体系上,美国政府虽然能干预美元汇率,但已经不能单方面决定美元汇率。为此,美国只能故伎重演。

       第三,从游戏规则角度看,美国企图把中国拉入其制定的规则中去。我国现行的对资本项目进行严格管制的做法及经常项目中的结售汇制度尚未与WTO规则接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还没确立。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无法直接作用于人民币的汇率。

       其实美国政府深知这样的道理:消费能力强大的中国市场,给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带来的好处,比任何贸易保护措施都要强几倍。因此,从解决贸易逆差的角度看,全世界都应该支持中国的发展。

       然而,美国希望经济强大后的中国,依然处于其主导的规则之中,受其掌控,而非游离在外,另立门户。从这个角度看,美国有足够强的动力,持续对人民币汇率和资本项目进行干预,意在解除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汇率的决定理论

       汇率决定理论很多,主要有国际借贷学说、购买力平价学说、利率平价学说、国际收支学说等。这些理论各有优缺点,且一种理论只能针对汇率决定的某些方面进行分析,即便是同一种理论在不同时期的解释能力也不同。由于计算货币购买力的物价指数选择不同,各国对商品分类口径不同,都会对此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外界对人民币汇率低估的各种测算并没有太强的说服力,以此来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是没有道理的。

       虽然我们不能准确判断人民币目前的汇率是否被正确估计,但如果按上述理论,分别对当前人民币汇率分析可得:中国对外债权已进入偿还期,对人民币需求增大;人民币国内购买力强,具有上升空间;中美利差存在也在增加升值压力;出口继续增长,顺差依然存在,升值压力大。人民币汇率面临多重升值压力显而易见。

       以此来分析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情况,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如果美国人对汇率的施压图谋再次得逞,会对我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中国的出路

       今天的中国和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虽然都面临本币升值的严峻考验,但却有着明显不同的经济背景差异,这也就决定了两国应对压力的能力和发展路径的巨大差异。

       首先,日本当年的经济水平和结构与美欧相似,属于竞争关系。日元升值后,日本出口产品很快就被发达国家所替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美欧存在着很强的互补关系,人民币适度升值后,中国出口产品相对发达国家依然有竞争力。

       其次,日本是发达国家,占据产业链高端,技术和品牌营销优势已经发挥到极致。日元升值后,日本出口产品很难通过创新和品牌优势潜力的挖掘来抵消。NEC的一名高级研究人员当年就很委曲地反映,他们的团队通过多年的努力才使成本降低2%,而同期日本升值了10%以上,他们的努力成果化为乌有。相反,中国当前出口产品的致命性问题在于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竞争力弱,这也恰恰是中国能够进一步挖掘的巨大潜力。如果我国能够在产业结构上实现成功调整,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实现成功转型,应对本轮汇率上升压力将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