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加息为时尚早
近日,国家统计局4月份经济运行数据新鲜出炉,虽然主要经济指标没有超出一些研究机构的预期,但CPI等某些经济指标温和上行的态势,还是给经济稳定增长带来了较大的压力。4月份CPI同比增长2.8%,通胀已经非常明显,一些业内人士预计CPI还会继续走高,何况,时下已经高出一年期存款利率0.3个百分点,表明现在进入了负利率时期。
造成经济温和通胀的因素固然很多,比如,南方大旱北方阴冷气温偏低,使蔬菜和粮食等农作物大幅减产推动物价升高,等等。但反映在货币上还是货币与实物不相匹配、社会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今年以来,央行通过三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紧流动性,促使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7%,离最高峰值只差0.5个百分点,利用存款准备金调控市场的空间已经很有限了。于是央行是否启动另一个调控工具——“加息”,便成了坊间议论的焦点。笔者分析认为,现在加息为时尚早。
如果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单纯从数量上收紧流动性,那么加息则是通过改变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和预期,促使社会资金的回流,对市场的影响比较深远和长久。应该看到,适当提高存款利息率,可以稳定广大存款者、储户和投资者的预期,改变实际利率长期为负的现状,给社会资金一个合理的引导,减轻流动性增多对推升物价的压力,有利于稳定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同时,银行为了保证经营收益,也要相应的提高贷款利率,对资金密集型的开发企业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房价回落到合理的价格区间,能起到比较好的作用。但加息的作用并不完全都是正面的,那些负面的因素也需要警惕。
我国企稳向好的经济形势还不稳固。虽然4月份外贸出口稳步提升,但欧美市场充满变数,欧元区国家至今还为希腊债务危机所困扰,经济不乏二次探底的可能。外需靠不住,只能抓住内需这个根本。今年好的经济形势主要是4万亿投资计划拉动的结果,国家持续投入的目的是要带动民间资本跟进和活跃,这个目的是否达到现在还需要观察;去年以来,国内消费主要是汽车、家电下乡的拉动,并对经济回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今年汽车销售已显疲态,农村消费还要寻找建材下乡等新的增长点。这些都表明今年是经济回暖向好的整固期,需要成本低廉的资金给与支撑。假如提高贷款利率,企业微薄的利润受到侵蚀,企业向上的动力将被弱化,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去年地方政府融资的6万亿贷款,会因此背上沉重的包袱,打击是相当大的。可见,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加息,会增添更多的风险。
有专家认为当前加息刻不容缓,并举例说,1994年和1995年就因为没有及时加息,而使中国经济受到伤害。其实现在市场的复杂程度远非当年可比,十多年前刚开始市场化,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货币还不能进入房地产等领域,货币流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受国际市场影响也比较小,只要加息就可以很快达到调控目的。现在情况已经大相径庭,除农村土地外,货币已经介入了所有的经济领域,货币流量庞大,而且市场主体构成复杂,又与国际市场联系日趋紧密,国外经济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在中国经济中得到反映。几年来,各国为刺激经济投入的大量资金,已经形成巨大的流动性,货币与实物的不匹配越来越加剧,这些资金正进入到实物领域,并推高着石油、有色金属、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势必会引发一场全球性的大通胀,中国亦难独善其身。一旦中国加息无助于改善因食品价格上涨及输入性通胀带来的压力,相反可能会伤害中国并不稳固的复苏基础。同时,加息也会增强汇率升值的预期,刺激国际热钱加速流入我国,致使流动性无端增多,增加了CPI控制的难度,影响到中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要实现今年CPI控制在3%左右的目标,最好的办法是加大蔬菜、粮食等农产品的生产,扩大食品的供应量,再辅之于存款准备金或公开市场操作的办法回收流动性,至于加息只能观察一段时间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