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有必要加息吗?
目前市场争论热烈的一个问题就是央行目前是否需要加息?加息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既有经济因素还有政治因素,笔者仅仅想从一个市场参与者的角度谈谈加息背后的经济影响。
从赞成加息的理由来看,主要包括三个观点:一是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过快,已经显现出经济过热迹象;二是今年二季度之后通胀压力比较大;三是目前已经处于负利率时代。但是笔者认为,上述理由均不构成加息的原因。
从我国目前经济环境来看,加息的理论效用未必能够体现。居民的消费意愿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财富效应等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更加明显,而与存款利率之间的相关性很低。从投资的角度看,加息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的确能起到抑制投资需求的作用,但是过去加息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房产开发商成本,抑制房地产投资,自今年4月份国务院出台了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新国十条”之后,房地产投资降温明显,此时即使加息,政策的边际效应递减,对于房地产投资的影响有限。
更为重要的是,加息对于投资和消费具有压制的作用,而目前实体经济的复苏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压力。投资方面,未来增长将以政府投资为导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主。消费方面,4月份社会消费品总额虽然依旧保持着18.5%的稳定增长速度,但这主要还是由于去年基数较低所致。据观察,消费商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汽车销量,4月的数据出现了环比下降,这主要是由于近期股市、楼市均出现了不同幅度的缩水,居民财富收入下降所致。今年最大的问题就是居民财富收入缺乏增长基础,未来居民消费的潜力有下降的趋势。
外贸的情况也并不乐观。由于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引发一系列问题,今年以来,人民币对欧元升值了14%。而欧元区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出口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将造成我国对欧元区出口的下降,此次广交会上来自欧盟订单大幅下降20%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因此,在未来我国经济走势依然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政府近期若要出台加息政策依然会有较大的顾忌。
那么加息是否真的能够抑制蔬菜、猪肉价格上涨呢?目前来看,蔬菜价格上涨主要由三大诱因:一是去年冬天严寒的气候以及今春的倒春寒天气导致蔬菜歉收;二是水、电、油价的上涨导致中间环节的成本上升;三是批发商在其中的投机效应,蔬菜的批发价和零售价之间存在很大价差,即使批发价下降,普通老百姓购买蔬菜的零售价却不随之下降。猪肉价格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连续下跌,已跌破养猪盈亏平衡点,猪粮比一度低于5.5,养殖户大面积亏损。考虑到养殖户的养殖热情,今年4月国家启动了生猪定向收储,带动猪肉价格探底企稳,未来肉价回升可期。显然,从食品价格上涨原因来看,目前加息基本无助于缓解以上因素。
至于是否通胀水平连续数月高于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或者所谓的处于负利率时代,就必须要加息,笔者认为这样的考虑过于简单。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央行是否加息与当时经济是否处于负利率之间的关联性并不强。2003年11月到2004年,实际利率连续14个月处于负区间,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始终维持在1.98%。2007年到2008年,虽然央行连续加息,但是加息的力度依然不及通胀的速度,2007年2月至2008年10月始终处于负利率时期,直至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实际利率才由负转正。由此来看,负利率与加息之间并无明显的因果关联。
笔者认为加息并不是一剂万能药,目前加息也不是央行的最优政策选择。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防范高通胀的角度来看,采用针对性的手段会比加息更为有效。如:以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强数量型工具管理方式来回笼去年释放的过剩流动性;以信贷管理方式防止过度投资,抑制资产泡沫的扩大;以行政手段控制粮食价格,打击粮食买卖中的投机行为,从而平抑粮价的异常波动。
今年内、外部经济环境异常复杂且多变,加息的决策不会仅盯着通胀水平,还受到经济复苏程度、欧洲债务危机、人民币升值、外部政治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干扰,政府的判断力和决策力将受到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