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
央行新闻发言人6月19日发表 “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谈话,成为上周末最引人关注的消息。
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央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对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我国从来都坚定不移。2005年7月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几年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和我国经济带来了较大冲击,为了经济发展需要,危机期间我国适当收窄了人民币波动幅度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但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方向从来没有动摇过。时至今日,我国经济进一步国际化和改革的推进都需要人民币汇率更加有弹性,适时推进改革很有必要。”
连平进一步分析认为,央行决定此时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主要基于当前改革时机的日渐成熟。正如央行新闻发言人所说,当前是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有利时机。这主要表现为,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较之2009年发展将更为稳健,出口明显增长,消费稳步启动,物价水平温和可控,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平衡,我国经济整体运行情况将好于去年,这是我国汇率改革进一步推进的重要背景。从国际收支情况来看,2008年、2009年至现在,贸易顺差状况不断改善的态势得以延续,2009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已经显著下降,今年以来这一比例进一步下降,国际收支正趋向均衡状态,这是人民币保持稳定的基础,是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好时机。加之最近以来,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从管理跨境资本流动的角度来看,也为汇率改革创造了比较有利的时机。
采访中,不少专家认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符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是我国深度融入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利益的需要,符合我国长远和根本的核心利益。从短期来看,进一步推进汇率改革对市场影响并不会很明显,但从中长期来看增强汇率弹性可灵活调节内外部比价,有助于引导资源向服务业等内需部门配置,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减少贸易不平衡和经济对出口的过度依赖,进而推动消费成为更加重要的经济增长来源,也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对于“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的表态,连平表示,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与“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目标有密切关系。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意味着不是人为干预价格形成,而是依靠市场机制和供需关系来决定价格水平,即人民币汇率水平由市场和供求关系来决定,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增强弹性”的目标。央行也表示,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
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黄祥斌认为,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并不意味着短期内人民币将出现向上或向下的单边波动趋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汇改推进的重要前提和目标,也是维护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基础。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也表示,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前提下有序推进。
“进一步推进汇改,需要把握好两个原则:坚持以我为主,使人民币汇率的有序浮动符合我国经济基本面和宏观调控的需要;坚持渐进原则,在人民币汇率管理和调节中要注意采取渐进方式,为企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有序转移和升级留出相应的时间,逐步消化人民币汇率浮动给市场带来的影响。”连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