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改最佳窗口期来临
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上海机制”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经历了两个阶段:2005年7月-2008年6月,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升值21%,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9%;2008年7月至今,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不变,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5%。在第二阶段,由于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源于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升值。
今年以来,由于中国经济的较快增长以及出口增速由负转正,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卷土重来。尽管仅从贸易顺逆差的角度不能证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但是人民币汇率机制弹性化还是必要的。理由如下:可以缓解国际短期资本的频繁流动;可为国内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的操作拓展余地;可以缓解国外通货膨胀,尤其是能源原材料上涨的压力;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
当然,在目前的情况下,恢复人民币汇率机制弹性将会出现人民币汇价水平上涨,即升值。但如前所述,人民币年均升值5%,不会实质性伤害宏观经济,而2005年7月开始的“上海机制”可以做到这一点。考虑到目前的环境及有关情况,建议可恢复“上海机制”。
最近,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出现了分化,而这恰恰为人民币汇率机制弹性化带来了契机。
首先,目前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不大,通货膨胀尚未形成,从而用升值来遏制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加之国际热点已转到欧洲方面,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明显缓解。此时,恢复人民币汇率机制弹性不会强化弹性化后的单边升值预期。
其次,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使国际资本大量流入美国国债等安全港,同时中国资产价格泡沫也有了抑制,资产价格吸引力弱化,加之外部对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不会强化,预计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小幅上浮并不足以吸引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流入。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国会将于2010年11月进行中期选举,在此之前,人民币汇率问题还会被再次炒作。这意味着美国政府的“政策静默期”不会太长。在欧盟和IMF的强力救助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将会缓解。欧元区国家的支持重心将由对付危机转为重振经济增长,欧元区的保护主义将会抬头,人民币汇率也会被重新关注。与此同时,目前一些新兴经济体,如巴西和印度已提出人民币升值问题。如果他们联手,将会使人民币汇率机制弹性化的改革陷入被动局面。
在欧洲主权国家债务危机背景下,人民币升值外部压力有所缓解的情况下,目前是人民币汇率机制弹性化的最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