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投资需防输入性金融风险 避免复杂交易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6月15日,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最新《月度资本流动报告》显示,中国继续保持美国国债全球最大单一持有国地位,持有国债总额为9002亿美元。2010年4月,中国净增持美国国债50亿美元,这是继三月份增持177亿美元美债后中国连续
6月15日,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最新《月度资本流动报告》显示,中国继续保持美国国债全球最大单一持有国地位,持有国债总额为9002亿美元。2010年4月,中国净增持美国国债50亿美元,这是继三月份增持177亿美元美债后中国连续第二个月增持。同日,在欧洲,中国和希腊企业签署了14项商业协议,向希腊船运、物流和机场项目投资高达数十亿欧元。
然而此时,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完全散去。
在美国,财政赤字不断攀升,根据美国政府6月2日公布的数据,美国国债已经突破13万亿美元。
在欧洲,欧元债务危机使欧元计价资产普遍缩水,国际评级机构穆迪6月14日更将希腊主权债务评级连降4级,由“A3”降至“Ba1”的垃圾评级。
而对于希腊乃至欧洲经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则直接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远远还未见底”。
面对尚不明朗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银监会6月15日发布的《银监会2009年报》也特别提醒,输入性风险不容忽视,国际经济金融领域的不确定性依旧可能对我国金融体系造成较大冲击。
欧债风险未见底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6月15日的年报中分析了目前资本市场仍然存在着的风险,以及“后危机”时代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其中,对于主权债务危机,年报特别指出“有必要密切关注”,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还“难言见底”的背景下。
6月14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将希腊主权债务评级连降4级,希腊主权债务被降至垃圾级。穆迪称,本次评级的下调反映了希腊政府实施紧缩政策和改革措施的不确定性,即使有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也无法判断希腊能否消灭赤字,实现财政平衡。至此,三大评级机构已经有两家将希腊评级归入垃圾级。再加上此前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下调,整个欧洲主权债务的阴影仍然未散。
“希腊乃至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如果不能尽快得到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大量持有相关国家国债的各国投资人、机构甚至政府。”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范晓波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从实体经济方面来说,欧洲债务危机可能拖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特别是那些以欧洲为主要出口市场的国家,“希腊危机的持续升级,显著提升了全球投资人的避险意识,体现出来则是股市、大宗商品等高风险资产的连续大跌。”
杨帆则建议,中国现阶段没有必要买入欧洲的金融债券,因为在他看来,欧洲相较于美国,其经济发展潜力十分有限,而且欧洲各国之间,也很难在经济上真正联合走出危机。所以“前景还是很不乐观”,目前也“看不出有什么转机”。
“不过,6月15日中国对希腊数十亿欧元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方面,而非希腊的国债,所以风险并不大,是可以控制的。”而且希腊航运业在世界上非常发达,对中国来说是不错的投资选择,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对此次中国在希腊的投资表示乐观。
6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率领的代表团,在希腊签署了14项合约,涉及航运、电讯及地产等多个领域,据希腊官方消息称,总投资额多达数十亿欧元。中国的投资者正计划将比雷埃夫斯(希腊东南部港口城市)与荷兰鹿特丹连接在一起,打造一条连接中国工厂和欧洲、北非消费者的现代“丝绸之路”。
“希腊债务危机或许令海外投资者望而却步,但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逆市投资的良机。”刘春彦如此评价。
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对希腊的支持,同样也是希望自己所持的6300亿美元的欧元债券免遭继续贬值的风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欧洲经济的复苏同样有助于减少带给中国金融体系的输入性风险。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持同样态度,他认为,中国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向希腊提供援助性的帮助是必要的,之后对希腊的投资也是防止新一轮经济衰退。
而对于国内金融机构的影响,郭田勇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不排除国内一些银行持有相关国家的债权债务,但主要还是欧债危机会影响到国内相关企业,企业再将影响传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
而关于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莫世健认为,“是间接的,而非直接影响”,鉴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高,这些主权债务可能对中国影响不大。
美债风险隐藏
“欧洲的糟糕状况,可能加速资金流向避险的美元资产或是亚洲等新兴市场。”范晓波预测,我们国家外汇储备主要是欧元和美元形式,在欧债危机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欧元出现贬值并存在风险,从投资者趋利避害角度说,也会将钱投到其他地区。
印证这一观点的,是美国财政部6月15日公布的数据:4月份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达到9002亿美元,较上月增持50亿美元。这是中国连续第二个月增持美国国债,也是中国自去年11月以来持有美国国债总额首次突破9000亿美元大关。
从数据看,自2009年4月份以来的一年之内,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共经历了五次减持、六次增持,还有一次持平。其中,2009年8月中国一年来首次减持了34亿美元美国国债。此后,从2009年11月开始到2010年2月,中国连续4个月减持美国国债,特别是2009年12月减持了幅度最大的342亿美元,使得保持了半年的9000亿美元以上的持有量首次降至9000亿美元以下。
一年之内,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增加了1367亿美元,一直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
如果不买美国国债,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又怎么投资呢,郭田勇如此无奈地反问道。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尹中卿6月18日透露,至今年3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增至24471亿美元,是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刘春彦说,外汇储备能够投资的渠道很有限,莫过于购买黄金、日元、欧元和美元,国际金价具有波动风险,欧元因主权债务危机也遭遇贬值,所以权衡比较一下各个投资种类的风险,购买美国国债目前看起来是最保险的。
“退而求其次。”范晓波如此描述中国现在的投资选择,但是购买美债的风险也并不是没有,因为美国刚经历了金融危机,还在恢复阶段,而且美国日益严重的财政赤字,也让购买美债暗藏风险。
根据美国政府6月2日公布的数据,美国国债已经突破13万亿美元。穆迪6月8日在一份专业研究报告中指出,预计2010年底,美国国债将占据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2.6%,2011年将达到97.4%,而2013年将高达101%。
在美国财政赤字不断攀升的情况下,美债长期的投资价值受到质疑,其债务违约风险更是不容小视。
尽量避免复杂交易
据悉,由于美元一直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着通用结算货币的角色,我国持有的外汇储备中,大约有60%是美元。这同样意味着,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来对冲美元贬值的风险,那么就意味着,外汇储备率越高,遭受的汇率损失就越大。
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在积极开展对外投资,目的也是希望消化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而最好的途径是将外汇储备换成资源,中国目前也有企业在境外收购矿山、石油等资源,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既解决了原材料短缺问题,也解决了外汇储备无处投资的难题,刘春彦告诉记者。
尹中卿也建议,目前在应对外部局势影响时,要调整外汇储备的结构,包括加大战略物资的储备,适当增加优质股权投资、支持外汇直接投资。
然而,在进行海外投资的时候,中国应该加强境外投资监管,必须要吸取金融危机时央企购买金融衍生品产生巨亏的教训。范晓波解释,企业还必须要熟悉国外的相关法律制度,对不熟悉的投资不要贸然去做。
据了解,我国目前尚未有专门规范金融衍生品的法律法规,对金融衍生品市场主要依靠行政规定。
鉴于目前的状况,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杨东建言,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的法律意识应该加强,企业对不懂的复杂交易应尽量避免,即使选择了衍生品套期保值,也应让交易过程规范化、透明化,保留交易中的协商谈判资料,作为证据。
除了外汇投资战略需要多样化外,中国持续保证人民币汇率稳定很重要,人民币升值意味着美元贬值,对中国外汇储备来说不是一件好事,郭田勇提醒道。
更长远些看,如果人民币将来转换成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变成储备货币。范晓波说,不再盯着美元或者一揽子货币,那么所承担的汇率风险就会减少,资产的缩水压力也会少很多。
在郭田勇看来,同样需要注意的一项内容是,影响全球金融体系稳定的国际游资流向,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也要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监管,防止非法的热钱大量流入,给中国经济造成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