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汇改之意刺激人民币连涨两周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2010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全球经济逐步企稳回升的第二年里,中国仍将继续经受后危机时代的考验,特别在主导国民经济总体继续向好回升和维持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的前

        2010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全球经济逐步企稳回升的第二年里,中国仍将继续经受后危机时代的考验,特别在主导国民经济总体继续向好回升和维持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的前提下,如何处理接下来人民币问题将是摆在决策层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就在G20第四次峰会召开前夕,中国人民银行意外发表了有关于将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言论,这令市场尤其是人民币走势剧烈波动,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已经连涨两周,美元兑人民币更是一度跌破6.77位置,连创05年汇改以来的新低。

        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这几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在之前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但人民币汇率却保持了基本稳定,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展示了我国促进全球经济平衡的努力。

        纵观整个2009年,中国国民经济在增长较快回升的基础上,金融市场总体基本运行平稳,而人民币汇率也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保持稳定,美元兑人民币基本处在6.82-6.84区间内呈现窄幅横向盘整之势,表明央行在经历此前金融危机和随之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后汇率政策上表现的更为谨慎,以兑美元这一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保持稳定为主。但也因此招来了国际各界的舆论和政治压力,特别是美国方面认为中国在有意人为控制人民币汇率且币值仍然严重低估,从而采取“软硬兼施”的方式也迫使人民币升值。

        而人民币顶住国际压力在2010年的前半年中依旧维持稳定后,于6月19日即G20第四次峰会召开前夕,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发表讲话指出,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当前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经济运行已趋于平稳,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有必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一声明很可能意味着中国央行将开始放弃自2008年7月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汇率实际盯住美元的立场,并开始逐步推进适合本国发展的汇率机制,而不一味将人民币同美元绑在一条船上。

        尽管央行表示这次汇改的主要目的是推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但这或许也标志着高层态度的改变,即中国政府目前正致力于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而不是继续根据本国政治和经济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汇率水平。此外,这次改革的推出意味着过去22个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的结束,并重新回归汇率体制改革上,因为随着近两年人民币锁定美元汇率,在这过程中已经反映出美元不符合其储备货币的一面即不稳定,而把人民币长期与美元挂钩将带来巨大的风险。在08年底至2010年的短短不到两年时间里,美元呈现一波三折走势,美元指数剧烈动荡,波幅逾1500个基点,而受此影响,人民币兑欧元、英镑等非美货币也呈现明显的大幅波动走势,如此不稳定的汇率无疑将负面于对外贸易,从而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在度过国际金融危机这一特定时期后,中国汇率机制的进一步改革也将变得尤为重要。

       虽然在中国人民银行在表态决定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连续两周上涨,美元兑人民币从6.83位置一度跌破6.77位置,跌幅近0.9%,但是市场大多数人士认为在2010年余下半年时间里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可能将不会超过2%,因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不会对人民币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而鉴于人民币兑欧元2010年迄今已经上涨16.5%,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商收益受损,人民币升值幅度将会较为有限。

        而即便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对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汇改表态,但美国商业团体联盟仍在敦促参议院抵制有关允许美国以进口税措施对抗中国汇率政策的法案,其中纽约州民主党参议员舒默与参议院一两党小组称,尽管近期有所改革,但人民币汇率低估程度仍高达25%到40%,而舒默法案将允许美国公司要求对中国进口实施反倾销及反补贴税以抵消人民币“低估”造成的影响。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人民币升值不能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也不能解决美国当前面临的国内储蓄率过低、借债消费、失业等问题,因为人民币汇率问题不是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贸易不平衡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分工调整的结果,而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美国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限制。因此秦刚称,基于中美经贸关系不仅对两国重要,对世界也非常重要,中方希望美方能与中方一道,推动两国经贸关系朝着平衡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把人民币问题政治化,在这个问题上一味施压指责,甚至动辄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这样做是毫无道理的。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发达国家频繁指责是中国汇率政策导致了世界经济的失衡,这种嫁祸他人从而掩盖自身问题的做法无益于解决实际问题,也不利于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因此,即便中国央行宣布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但也并不意味着国际上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会从此消停,上述的舒默法案便已经表明美国方面将不会仅仅满足于中国人民银行对汇率改革的表态,而是希望有进一步的实际性措施令人民币大幅升值,但这对于中国来说无疑将是不利的,不过却是美国愿意看到的。

        美国之所以无视事实,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中国汇率政策发难,原因之一是为了转嫁其国内的政治压力。作为本轮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虽然经历了经济“快速下滑-快速反弹”的走势,但巨额的财政赤字以及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使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复苏仍是棘手难题。随着11月美国国会中期选举的迫近,部分政客为“赚取”支持率,栽赃嫁祸,因此再掀抨击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声浪。此外,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的优异表现已经远非发达国家可以比拟,而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恐怕已经快被中国所取代,这明显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为了挟制中国过快发展以威胁到未来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迫使人民币升值将是其用来遏制中国经济过快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众所周知,本轮金融危机的一个直接肇因,即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引发的次贷危机。美国国内长期以来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以及疏于监管的金融体制使得次级抵押贷款违约风险最终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并逐步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迅速影响实体经济。目前,危机尚未远离,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威胁也仍未彻底解除,各国仍应加强交流合作,避免毫无意义的相互指责,毕竟确保世界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是各国的共同利益所在和一致目标。

        在已经结束的20国集团领导人第四次峰会间隙,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事司司长马欣就指出,人民币汇率问题,说到底是经济上的问题,它就是一个货币的价格。谈到价格问题,应该是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的,而供求关系,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内部的经济发展形势,所以,在谈到汇率问题时,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是不是需要汇率的变化。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提倡最多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意味着要改变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增加服务业,扩大内需和提高居民的收入,所以,如果人民币汇率发生一些变化的话,也会根据这些内在的发展形势而变化,并不是屈从某国或其他一些国际组织的压力。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张涛也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汇率改革的决定虽然受到了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欢迎,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发展战略作出的选择。他表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全面可协调的发展,特别是有助于引导资源向服务业等一些内需部门配置,以此推动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还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抑制资产泡沫。

        综上,在中国人民银行表态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连续两周上涨,虽然这种涨势短线或仍可延续,但进一步的过度上涨恐不太会在2010年的下半年出现,因为央行推动人民币汇改之意是为了促进整体经济在长远全面可持续稳定发展而作出的策略改变,同时也是根据国情和未来发展战略作出的选择,所以,大幅波动的人民币汇率显然不是国家所愿意看到的,同时也会正中西方国家下怀,因而让我们对决策层接下去的战略选择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