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风雨雨话矿石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4月下旬,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必和必拓三大矿企明确提出定价改变的意图,宣布与全球大部分钢厂签订了基于现货价格的短期或临时合约。至此,全球铁矿石贸易史上的“分界线”形成:维持已有40年历史的年度

  4月下旬,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必和必拓三大矿企明确提出定价改变的意图,宣布与全球大部分钢厂签订了基于现货价格的短期或临时合约。至此,全球铁矿石贸易史上的“分界线”形成:维持已有40年历史的年度基准价格谈判机制基本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季度基准价格定价。面对这一重大改变,全球钢厂都以“愤怒”作为第一反应,又以“无奈”作为第二反应,之后陆陆续续、直接或间接地承认与矿商签订了季度合同或“临时协议”。中国钢铁业虽一直坚持说“谈判还在进行中”,但中钢协和宝钢对外表示,国内钢厂先与矿商以临时价格预结算,待谈判有结果再进行最终结算。这基本也是承认了定价机制变化的现实。

  如果钢企都与矿商以现货价结算,目前现货价已超出180美元/吨,为2009年单价60美元/吨的3倍。按照2009年6.3亿吨的进口量,我国钢企全年要多付出超过75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161亿元)。按照最新市值计算,这个数字相当于四个半宝钢股份的总市值。

  混乱的国内市场

中国坚持铁矿石谈判三大原则<?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全球三大铁矿石巨头态度

结算时间按中国规矩。中钢协负责人表示,中国应建立铁矿石谈判的中国模式。由于矿价波动对钢材成本影响较大,结算周期定为自<?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11日至1231日,在中国的一个财政年度内。

力拓表态中方可享铁矿石单独定价 力拓铁矿石部门主管在一份给投资人的简报中指出,中国可以适用新的、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的定价协议,不过他同时警告说,中国钢厂制定不公平基准价格的任何企图都将会使谈判陷入困境。

坚持长期协议量价互动,量大应价优。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铁矿石品位、不同矿山,分别确定一个铁矿石离岸价格,双方一旦确认该价格,不论什么企业都应执行该价格,不能再分为长协价和现货价。

必和必拓放话:中国应按国际规则办事 必和必拓即董事会主席表示中国应按国际规则办事,如果打算继续玩这个游戏,就得跟大孩子们打交道。而这句话,可以算作是必和必拓对中国模式的一种回应。

中国统一价格。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铁矿石品味、不同的质量、不同的矿山企业确定一个铁矿石离岸价格,不能再分长协矿价和现货矿价,一旦确定,所有跟中国钢铁企业签订协议的供货商都要实行这一个价格。

 淡水河谷:继续跟随两拓 淡水河谷不会主动或提前给出谈判结果,他们会继续跟随两拓。被国内钢企认为可以成为最佳突破口的淡水河谷似乎也关紧了谈判的大门。



  中国的铁矿石谈判以2004年宝钢参与全球铁矿石定价谈判为“起点”。多年来,宝钢和中钢协分别作为我国钢铁企业的一线代表与三大矿企进行艰难的谈判,尽管谈判原则很明确,但从实际效果看,往往并不如意。矿石价格在波动中“疯涨”,定价机制也在一步步演变——先是长协价在一步步松动,而后季度价浮出水面,指数定价或成为未来的必然。在价格的变动背后是供需矛盾:首先,以中国为主的钢铁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矿石阶段性供不应求的大氛围;其次,全球唯有中国才存在的矿石“一国两价”的格局,形成了一个长期难以消除的“价差”,引发了对矿石利益的非理性追逐,基于现货市场的新定价机制,其实质就是基于短期超额利润;当然,三大矿的垄断也不可忽视,在上世纪矿业低迷期,三大矿整合了优势矿山,这种相对垄断地位一时难以改变,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中,其垄断效应可较为容易地释放。

  三大矿把“定价合约短期化和价格涨幅接近翻番”这两项“强硬”诉求推出后,欧钢联以前所未有的严厉口气指责三大矿涉嫌定价垄断,要求欧盟监管部门对其行为进行调查。日韩主流钢厂虽然率先接受了季度定价,但依然表达了“后续希望重新回归年度定价”的愿望。中钢协相关负责人曾说,矿价谈判不能像最后通牒似的,“硬要我们接受”。

  但是,话语权不是在“愤怒”中获得的,而是要靠现实的力量来支撑,用宝钢前董事长谢企华以前说过的一句话来表达,就是“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围绕铁矿石谈判表现出来的各种情况尽管错综复杂,但其最核心的基本线索还是供求关系。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国内铁矿石贸易秩序的混乱,直接影响了铁矿石市场供求关系的“清晰表达”。矿石谈判的困局,“根子还是在国内”。

  比如,目前市场上争议颇大的指数定价以及与之相配套对冲风险的掉期交易合约,都是铁矿石供应商提出的“金融化”工具。中钢协和大部分主流钢厂都一直反对,认为这种交易方式很容易被炒作、受制于人,中国需求方将彻底被矿商摆布,“这是一种投机,并不适用于钢铁产业。”另外,铁矿石掉期交易类似于一种期货交易,国内经营能力最强的宝钢也曾在2008年吃过镍价套保的大亏,这更加剧了钢铁业内对于这些工具“洪水猛兽”般的恐惧。但是,在众多的大大小小钢铁企业,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某年产80万吨的小型钢铁企业的负责人表示,“我们这种没有长协合同的小钢铁企业,本来就是现货采购,多一种机制来对冲风险没什么不好,‘指数能涨上去,也能跌下来’”。这显然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没有长协资质企业的声音。

  在多年的矿石谈判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有趣”但严肃的问题:国内业界几乎每年都会以“整顿钢铁业产能过剩、淘汰落后、理顺铁矿石贸易秩序”的措施作为谈判“砝码”,但实际的运行结果却是大相径庭:钢产量连创新高;淘汰落后往往成为扩充产能的“变相路径”;铁矿石贸易资质管理、严格实行代理制也还停留在“行业自律文件”中。这样的“反差”,直接影响到矿价谈判的成效。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钢企并没有最终形成一股对外的力量,而是由不大懂得游戏规则和市场环境的政府官员以及国企老总来仓促应战,这就让以中钢协为代表的谈判队伍没有令人信服的说服力,毕竟在我国目前的钢铁行业,民营钢铁企业的产量已经占到了近5成,他们的呼声也应受到应有的重视。”

  但深层的原因,有专家认为,近几年,中国钢企在长协的体制中时常毁约,导致国际铁矿石市场对中国失去了信心,尽管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需求国,但一旦失去信誉,游戏规则就宣告了破裂。有观察人士认为,中钢协在与国际经济团体谈判时,往往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对方的整体布局和长线利益。

  博弈刚刚开始

  中钢协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有关铁矿石问题的博弈,还刚刚开始。”言下之意就是,矿价机制的变局,还远远未到定局的时候。但毕竟,阶段性的结果已“尘埃落定”,机制转换的“分界线”已经划出。对于这一场“点击率惊人火爆”的铁矿石“市场之变”,业界各有看法:有人认为是三大矿借垄断之势,对钢铁业实施“闪击”之术;有人认为变局其实已如影随形“伴随”了多年,但钢铁业始终没有“睁大眼睛直接面对”的勇气;有人认为中国钢厂应坚持抗拒;有人认为抗拒只会陷于更大的被动,只有取主动之势,才是上策。该中钢协人士说,中国钢企一定要把自己的利益诉求清楚表达出来。矿价谈判不能“一口价”,至于坚持年度定价还是季度定价,这都需要坐下来谈,要协商。

  今后的定价机制,到底是在年度定价、季度定价还是指数定价上稳定下来,目前谁也说不清楚,但都存在可能。“我的钢铁”资讯机构首席专家贾良群等人士认为,对于“指数定价”这样的“陌生领域”中国钢厂和国内相关服务机构不应持“视而不见”的消极态度,而应主动谋划,早作准备,尽力避免“不得已、被动接受”的不利局面。现货矿市场主要在中国,“中国价格指数”应该最具代表性,中国资讯机构应该“有自己的声音、自己的产品设计和自己的服务”,并争取获得全球业界的认可。

  冶金规划专家李新创认为,中国今后的钢铁需求依然还是刚性的,只是增幅将明显减小。如果不在“走出去掌握资源”这个根本出路上下功夫,要在铁矿石问题上争取主动是不大可能的。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也认为,矿价上涨必将刺激更多投资者进入矿产资源市场,只要假以时日,新兴力量必将改变现有的矿石供应格局,矿价机制也必将向更为合理的方向演进。

(作者单位:外汇局山东省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