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智库建言考虑台湾-欧盟FTA
海峡两岸经贸联系的改善也让世界贸易看到了新机会。欧洲智库近日发布报告,建议欧盟考虑与台湾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FTA)。
位于布鲁塞尔的“欧洲国际政治经济中心”(ECIPE),对欧盟-台湾FTA可行性的研究过程正是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热议之时;报告于7月上旬对外发布,也在6月29日ECFA正式签订之后。事实上,ECFA的签订不仅是台湾开始与其他贸易伙伴探讨FTA可能性的前提,也是其最大的“卖点”。
这是因为,对欧盟和其他许多主要贸易而言,台湾作为一个小经济体,与其签订FTA本身并不会带来大幅收益。但考虑到台湾与中国大陆经济的进一步融合,与台湾签订FTA可以放在一个欧盟-台湾-大陆的“三角”经贸关系下来看。该报告认为,台湾可以作为大中华区贸易结构中的一个枢纽,为欧洲企业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和贸易提供中转站的便利。
特别对一些既打算维持与中国大陆的紧密联系,又希望在东亚地区多元化其投资目的地的欧洲企业,台湾尤其有吸引力,报告指出。台湾可以在东亚供应链中承担高附加值生产的部分。考虑到许多外国企业对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知识产权和法律等问题多有顾虑,台湾的吸引力更胜一筹。
台湾在全球信息通讯技术(ICT)产业中的地位是台湾的核心优势,在经合组织(OECD)列出的全球250家领先ICT企业中,台湾占19家。与之相比,同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是9家。而这个产业中台湾已经与大陆形成的紧密的产业链关系。据统计,大陆的ICT出口中约有一半是台湾企业的产品。
但报告中并没有详细解释,这样一个“三角”关系对大陆的好处。如果台湾成为东亚高附加值制造业的投资枢纽,会否影响大陆的产业升级?对此,台北的欧洲商务协会理事长、汇丰银行台湾区总裁韦力行(Nicholas G Winsor)对财新记者说:“想要在中国大陆投资的企业无论如何都会在大陆投资的,而通过台湾投资只会多增加一条通路。”他相信,加大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竞争最终会对两岸的商业环境带来净收益。
北京态度是关键
但台湾与欧盟之间要开始FTA的讨论,首先要得到来自北京的“绿灯”。因为欧盟方面并不希望看到北京认为这样的讨论有悖于“一个中国”政策,而损害欧盟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关系。“如果觉得北京会不悦,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跟台湾展开(FTA的)讨论。”报告作者之一、ECIPE主管Razeen Sally指出。
即便如此,报告认为,虽然联合国绝大多数成员国并不承认台湾的主权地位,但台湾与其他经济体签订FTA并没有什么法律上的障碍。台湾有独立的关境,是世界贸易组织(WTO)、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亚洲开发银行(ADB)的成员,与亚洲许多国家有双边投资协议,也与欧盟许多国家签有双重征税、知识产权方面的协议,与美国有“开放天空”协定。“障碍主要来自政治方面而不是法律方面。”报告说。
Sally告诉财新记者,该研究报告虽是受台湾贸易局委托,但并非一份咨询报告,最终也以该智库的名义发表。目的是通过这样的研究,引发相关各方对该问题的讨论,其中首先就要看中国大陆会是什么反应。
早在6月下旬,该智库就趁台湾与英国商界在伦敦举办峰会之际,以一个小型会议的形式宣传这一报告,但直到ECFA签订之后才正式发布,也有衡量时机的考虑。
谈判难易
报告认为,若欧盟与台湾进行FTA谈判,可参照欧盟与韩国已于去年7月完成的FTA谈判。台湾与欧盟现有关税水平都不高,在消除关税壁垒方面难度不大。并且,不像欧盟与韩国、印度、东盟等都在汽车等产业有开放市场的冲突,台湾境内没有汽车制造业,因此不存在这方面的威胁,双方的经济互补性更强。
但由于台湾在电子、制药等领域有一些标准与国际不接轨,贸易壁垒的消除还要涉及到标准的统一。台湾的服务业市场也还相对封闭,是欧盟扩大服务出口和对外投资将主要争取的一个方面。
借船出海
“台湾希望与一系列的贸易伙伴加紧联系,在这方面来说欧盟并不是‘第一个’。”Sally对记者说。此前,台湾也曾与美国展开过自由贸易协定方面的讨论,但这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已经搁浅。
借ECFA的船出海,正是台湾当局的重要策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7月1日在台湾表示,ECFA可让台湾突破经济孤立,走出经济被边缘化威胁;ECFA可加速亚洲经济整合,今后台湾的价值会受到亚太国际社会更大重视。
“台湾很可能会成为各国企业进军大陆市场的一个跳板,”马英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