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金管局将签新协议 松绑港企兑换人民币
曾瀞漪:近年来香港的发展跟定位讨论很多,很多人觉得政府的政策并没有太大的前瞻性,甚至是停滞不前,没有解决深层次矛盾,有些人就感到了失望。比如说在香港很知名的财经评论专家曹仁超先生,本名是曹志明。他就说他在年底将会正式辞去《信报》的董事,转而更加的关注中国的股市还有中国的经济。
曹志明(信报董事):我想最大理由是我很累,对香港经济很累,因为我看法是,97年之后香港经济是并无进展,除了金融。可是2007年之后,包括金融都并无进展,我觉得此地不宜久留。我认为我想去内地,许多城市去观察,或者内地传媒接受访问,将将自己对中国看法,兴趣是大过对香港。因为香港来说,并非我骄傲,而是留意了四十年,很多事情都毫无新意。
曾瀞漪:其实可以来看一下,香港的优势其实还是存在的,只是说像我们昨天石先生讲的,它在了,但是你将来怎样继续发挥下去。我们来看一下两个对香港还是有一些帮助的,继续发展的,像是《信报》的社评今天就说,最近中国要设立一个级评级机构来抗衡美国金融霸权,其实评级机构就应该设在香港。
所以目前中国政府仍然牢牢控着金融体系各个环节的现实来看,大公国际这一家独立的评级机构能不能够让国外相信它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地位,设在香港是有机会达成这样的愿望。还有香港现在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也越来越接近,帮助中国人民币国际化。《明报》引述消息人士说,人民银行跟金管局在下个星期一就会签订清算协议,内容会帮助那些容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开设人民币帐户,让银行证券和基金公司可以开发和销售人民币的产品。同时,企业方面在兑换人民币和港元方面,应该不设上限,像香港人民币资金就会越来越多了。
石齐平: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似乎较一般人预期中的是更快,刚才讲的,让香港的企业能够自由兑换,或者不设上限的人民币,就是增加了人民币在海外流通,境外流通的这么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所以回到你刚刚所讲那条,就是说我觉得三十年前,邓小平开始在构思,或者在想到一国两制的时候,估计没办法想到三十年以后的今天,香港在一国两制下,它能够起到的一些早先没有能够想像到的一些功能,像刚才讲的这种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通过香港做实验,这是非常好的,事先再好的脑袋都没办法想到这一点。
然后回到信评机构,信评机构中国要把它建立起来的话,当然跨着第一步出去是必要的,打破垄断。但是需要有些条件的,第一就是它需要有很好的专业个。第二,通过这个专业才能建立更好的客观公信的这么一个条件,所以在香港也许在这方面又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好的,中国大陆可能相对比较缺乏的条件。
曾瀞漪:谢谢石先生。马上听石先生来谈谈国家资本主义还有权贵资本主义?
石齐平:我们在过去,至少在我们过去念书的时候,讲到资本主义的时候,从来就是把它跟私有资本是黏在一起的,因为西方的资本主义从来就是跟私有制,优点也是从这边出来,缺点也是从这边出来。现在中国又提供了另外一个等于是典范也好,模式也好,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在1978年前是国家的计划经济是公有体制的,再加上中央集权的,但是这条路显然在邓小平来看是走不通了,所以要开始改了。所以从计划经济要改到市场经济,从公有体制要改到多种成份的,但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维持的某一种中央集权,当然一部分也下放到地方政府。
所以在这个过渡的阶段里头,预示着出来一个所谓的是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但是它保留了很多是属于中央控制的资本,包括国有企业,包括中央的决策,这就是说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国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它在某一些情况下很好的,特别碰到巨大危机的时候,或者是全球性危机的时候,比如说像世界金融风暴的时候,它反应很快,绝对要比市场经济那些国家反应快。第二,它决策也很快,是不是?第三它动员的能量也很够,所以这方面是它的优点。
但是也不能全看到它优点,它肯定也有很多缺点,它很容易走向所谓的扭曲市场的这么一个作用,也可能会扭曲所得的分配,甚至于可能会导致一些腐败的东西。所以中国正处在这么一个过渡阶段,怎么样能够尽可能保留它的优点,而又能够防止避免它的一些缺点,对中国来讲恐怕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课或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