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改几小步 人民币国际化一大步
5年前,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雏形初具。
一个月前,汇改重启,人民币手挎“篮子”挽着“市场”,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又向国际化再进一步。
汇改重启添新机
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宣布,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之后3天,央行等六大部委又联合下发《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试点地区扩大到20个省份,且不再限制境外地域。
一周内的接连出手,业内普遍认定,汇改重启加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调整,表明人民币又向国际化迈进了一步。
中国国际货币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孙华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肯定重启的汇改的确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推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她指出,无论是2005年7月的第一次汇改,还是今年6月重启汇改,都是在建立以及推进人民币汇率由市场决定这一根本机制。“一直以来,人民币汇率水平没能随行就市是国际社会不接受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重要理由,而汇改重启正是在向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前行,这种改变方向,肯定会更明显鼓励境外持有人民币的需求。”
一种货币如果希望实现国际化,必须具备三种功能:一是走贸易领域的计价结算;二是金融领域的投资功能;三便是国际储备功能。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李建军博士直言,国际储备只是结果,实现国际化最明确的标志,就是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广泛使用。而李建军认为,能促成这一明显“标志”达成的手段,便是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
此次,国家在汇改之后紧接着宣布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范围,无疑是在进一步践行李建军所提到的,为了实现贸易领域通用,最终实现人民币国家化的“手段”。
积极冒进要不得
多年的期盼,换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更为坚实和基础的一步,而实现国际化的真正结果,毕竟还是要从企业身上显现。
来自唐山惠达陶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际营销部营销总监付立荣坦言,多年以来,公司一直希望能够实现在对外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愿望,并在多个场合呼吁,可至少到目前为止,作为一家年出口规模1亿美元的外贸企业,她并没有在出口业务中感到任何变化。
当人民币汇率开始向市场化逐步靠拢,汇率的浮动便会让企业在使用外币进行结算的时候,面临更高的风险,此时选用本币结算肯定会更加合适。
这个问题,付立荣自然心知肚明,可她也表示:“进行贸易结算时,不是我们想用人民币就可以用的,还需要征求客户的同意,而结果也往往是‘不’。”
对此,李建军的解释很清楚,他指出,这是因为,如今的中国还不是国际贸易中的强势国家,贸易结构的落差往往令中国企业很难掌握定价权。
由此可见,日后,要想将人民币国际化从“口号”变成“现实”,除政策调整外,还有更多的实际工作需要同时完备。
政策层面,李建军有两条建议,一是通过开拓离岸中心的方式,更安全地开放资本项目,让境外拿到人民币的人,可以有更多途径进行人民币投资升值;二是危机后,中国曾与6个国家签署了6500亿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今后,可以考虑将货币互换转变为长期行为,并在央行层面进行。
企业自身方面,孙华妤则认为,应更多从产业产品升级、自由品牌推广等方面,增强竞争力,进而争取定价权,踢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这一“主动权不在己手”的顽石。她希望人民币国际化和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是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充分融合、出于人民币的良好特质而被国际社会选择持有的自然结果,而非“人工贸然促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