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小洲:宽松货币政策仍是央行近期最佳选择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控制了楼市和股市的过度投机和炒作,正是中国经济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的好时机。 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增长仍然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 但是, 令人遗憾的是, 最近, 又有人鼓动放松第二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控制了楼市和股市的过度投机和炒作,正是中国经济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的好时机。 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增长仍然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 但是, 令人遗憾的是, 最近, 又有人鼓动放松第二套, 第三套房贷政策。 似乎是又在为过度投机的楼市大开方便之门。 这是要不得的!

  7月15日前后, 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前半年的全部宏观经济数据。 尽管 “第二次探底” 的情绪弥漫全球经济, 但是,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 投资, 出口和消费的数据可以说都令人喜悦。 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 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在6月份已经从年初的27%回落到18.5%。

  几个月来, 中央通过实施信贷和其他政策手段, 打击了暴涨的房地产市场; 同时, 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方面, 央行并没有提高利率; 在信贷政策方面, 实际上执行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 这可以从萎缩的股市和楼市显现出来。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告诉我们, 6月份,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仅为2.6%, 低于控制目标3%;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一些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值得关注, 同时, 中国进口的工业原料, 如铁矿砂, 大豆和石油产品的价格都上涨10%以上。 这无疑暗含着中国经济存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压力。 这些似乎要求央行在下一阶段实施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 尽管如此, 我仍然认为, 对于中国人民银行来说, 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是近期的最佳选择。

  首先, 人民币单一盯住美元汇率制度的松动, 缓解了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在这轮金融危机期间, 为了刺激经济尽快走出低谷, 央行一方面采取高速度和大规模的扩大货币投放量。 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超过10万亿元 (相当于当年中国GDP总值的三分之一), 在2009年的后半年, 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接近于30% (相当于当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三倍多), 这种货币投放量的增长速度已经是过去有些年份的2倍。

  另一方面, 尽管中国国际收支一直保持 “双盈余”; 但是, 为了刺激出口, 以带动经济尽快恢复, 央行在这期间保持人民币汇率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并将汇率维持在6.82的水平。 维持这种汇率制度和水平的代价, 就是在国际资金不断流入中国境内的同时, 央行被迫向市场投入更多的人民币资金。 这两种政策效应, 使得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剧增, 2009年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最艰难的时期, 上证综合指数上涨幅度远高于美国纽约标普股指和多伦多市场股数的上涨幅度; 同时, 中国的楼市价格也是全球上涨幅度最高的。 这就是说, 中国经济经历着资产泡沫, 面临着全面通货膨胀的压力。

  进入2010年以后, 针对膨胀的资产泡沫, 央行具有针对性地连续三次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 在打压效果仍然不明显的情况下, 国务院采取果断的行政手段控制楼市价格。 到今年6月份, 萎缩的股市和楼市已经证明, 中国的资产泡沫正在消失; 但是, 自去年年初到今年第一季度以来, 央行向市场中大量投入的货币仍游漓于市场中。 这就是说, 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 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人民币在国内贬值, 在国际市场升值的” 现象。

  6月19日, 人民银行发表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谈话, 实际上就是在减轻中国市场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 近期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发表文章, 指出中国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这实际上暗示, 中国允许人民币汇率小步升值。 这样, 人民币银行在控制货币供应量方面有了更多的灵活性, 不必为了维持固定汇率水平而被动扩大基础货币发行。 这种汇率制度的环境为央行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条件。

  其次,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仍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但是, 在经济结构方面, 中国经济所走的是一条依靠高投入带动高增长的粗放型增长道路, 走的是一条发展 “两头在外” 加工贸易或者转包生产的道路; 或者更具体地说, 是依靠发达国家消费需求增长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道路。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对中国经济社会所带来的危害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 给中国带来环境污染, 土地消耗和资源枯竭; 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是, 若国际市场稍有风吹草动, 中国经济就会受到严重打击。 在这轮金融危机期间, 中国经济的快速衰退就是最明显的表现。 这些, 中国的领导人早就认识到了。 在十多年以前, 中国政府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而且在这轮金融危机期间, 扩大内需的政策提得更响。 但是,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 总是难尽人意。

  一方面, 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换, 需要技术更新和进步; 需要脚踏实地的科学研究; 但是, 在目前急功近利和浮燥情绪弥漫中国社会的情况下, 有多少人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呢

  目前, 中国政府已经控制了楼市和股市的过度投机和炒作, 正是中国经济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的好时机。 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增长仍然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 但是, 令人遗憾的是, 最近, 又有人鼓动放松第二套, 第三套房贷政策。 似乎是又在为过度投机的楼市大开方便之门。 这是要不得的!

  再次, 在 “二次探底” 情绪弥漫全球经济的情况下, 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是保持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增长的有力工具。 上半年, 欧元区的债务危机重创投资者的信心, 使市场对未来今年后半年的经济增长持悲观情绪。 6月份, 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接近10个百分点; 同时, 尽管加拿大央行再次提高利率, 但是, 6月份加拿大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同样下降。 欧盟和美国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 二者占到中国产品出口市场的40%左右。 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需求下降将直接冲击中国的对外出口。 尽管中国6月份的出口仍然是43%的高速度增长, 但是实际上已经比5月份的48%下降5个百分点。 而6月份的进口增长速度比5月份的下跌了14个百分点。 按照目前发达国家国家的需求水平下降和国内的生产成本上升来测算, 7月份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会明显放缓。 这种状况实际上就是要求中国国内的企业, 在面临国际竞争的压力情况下, 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 这个过程需要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支持。 此外, 中国现在正在面临自1998年以来的最大洪涝灾害的冲击, 灾后地区的重建更离不开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

  在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下, 中国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支持; 但是, 中国政府还应该继续打击和控制楼市和股市的炒做行为, 使央行的宽松信贷切实流入需要技术创新的企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