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锡军:货币政策“微调”就不会加息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二次探底、通胀、货币政策等关键词,无疑是当前市场关注度最高、且众说纷纭的话题。就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专门走访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

       二次探底、通胀、货币政策等关键词,无疑是当前市场关注度最高、且众说纷纭的话题。就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专门走访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

经济增速确已放缓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您认为现在对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来自哪些方面?

赵锡军:如果中国要发生经济二次探底,那么将主要体现在投资快速下降。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又主要是靠房地产投资。但现在房地产市场聚集了大量投机资金,泡沫巨大,这就是有问题的。

现在是在调整投资的方向,要集中到战略性资源,如能源、军工等其他领域,而此前这些投机资金是找不到战略性投资机会才去找短期投资。现在政府想做的事情就是,试图把只能到房地产市场寻求机会的资金吸引到战略性投资领域。

从这个理解来看,我们现在投资没有变化,但结构已发生了变化。全国资源投资向房地产市场集中已经历了差不多十年,而现在是要把这个过程倒回来,要把这些资金从房地产领域撤出来投入到战略性资源领域。这个过程没有5年是办不到的。

中国经济不转型肯定是不行的。现在政府的做法不是想一下子调控,而是希望渐进式地演进,尽可能地把这个过程平稳地完成,所以现在先要放开口子。但如果这边房地产在调控,而那边战略性领域的投资还没放开,就会是导致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因素。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出口。如果投资结构发生战略调整的同时,出口又比去年更糟糕,使得我们可能希望在投资增速放缓时,靠出口来弥补的想法又落空。如这双重因素共同作用,中国经济就有可能二次探底。

NBD:那么,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大不大?

赵锡军:这种情况目前看起来不太可能。

投资方面,虽然新开工项目减少,但已经开工的项目还需要跟进,所以投资增速还是维持相对高的25%以上水平。

消费刺激转弱,但不会一下减少得特别多。金融危机最恶劣的阶段已经过去,现在是恢复期,从2009年二季度开始,各个国家都在恢复。出口再坏不会回到2008年底、2009年一季度的情况。

另外,我们的政策还强调的是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针对性。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

NBD: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现在可以确认,您认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

赵锡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出口。

先从投资来看,今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比第一季度放缓,很重要的原因是从2008年底开始,政府采取的应对金融危机一篮子措施:扩大投资、刺激消费、比较宽松的政策等,很多到今年差不多要告一段落了,大部分新开工项目在2009年、2010年一季度已经开工,所以投资增速在回落。

从消费来看:尽管数据显示,消费增长没有太大变化,但实际上随着2008年底到2009年的消费刺激政策,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到目前这些政策的效果在逐步淡化。

最后是出口,虽然比去年恢复较快,但不完全确定。

所以综合来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是确认的。

楼市资金很难流入股市A股反弹是短期恢复性上升

NBD:央行公布的二季度宏观分析报告中提到,货币政策要微调。您是怎么理解这个“微调”的?

赵锡军:“微调”指的第一是调比较短期的流动性,如通过发行央票等公开市场操作。第二是调影响银行体系资金宽松程度的因素,就是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而加息是一个宣誓性很强的标志,这就不是微调,而是大的调整,意味着货币政策要转向。

所以从用词上来看,微调就不太可能是要加息。虽然负利率长期存在,但要明确的是货币政策不是应对存款的,是应对通胀和经济增长的。

NBD:您刚刚提到,政府想把在房地产领域的投机资金赶到其他实体经济当中去。那么股市会不会也是这部分资金的一个去处?我们的股市自今年4月中旬以来经历了暴跌,直到最近两周才出现回调。您对此怎么看?

赵锡军:炒楼的投机资金是不太可能跑去股市里面的。在房地产领域投资的人没有经历过暴跌,这可以说对楼市的认识,比对股市还不成熟。要知道股市至少已经经历过大起大落,而国内楼市至今还没有经历过崩盘——尽管在1996年左右,海南楼市曾经崩盘且至今还有烂尾楼,但大部分炒楼的人没有经历过大起大落,这与股市的心态都不一样。

对股市最近反弹的认识,我认为这是短期恢复性上升,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没有发生变化,那么上市公司业绩也不太可能发生大变化,剩下的就是资金和投资者心理将成为影响市场主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