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投资阻力重重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中国企业全球抛撒美元 “地大物博”曾经是我们小时候对祖国众多修饰语中的第一条,然而,到了21世纪,我们才发现,地大但物却并不博,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腾飞速度的加快,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紧张,石油首先成
中国企业全球抛撒美元“地大物博”曾经是我们小时候对祖国众多修饰语中的第一条,然而,到了21世纪,我们才发现,地大但物却并不博,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腾飞速度的加快,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紧张,石油首先成为短板,煤炭、铁矿石也已经入不敷出。
大量的石化项目和飞速增加的车辆,使中国在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缺口将达到3亿吨,成为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如此巨大的缺口,使中国拓宽石油进口渠道和海外收购油气资源,成为越来越急需的当务之急。早在1993年,中石油就开始从沙特进口石油并进军秘鲁石油资源,但到了2000年之后,缺口越来越大,收购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不仅仅是石油,作为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在铁矿石中中国承担着不亚于能源的压力;而作为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在有色金属上也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压力,而从2009年由煤炭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之后,煤炭也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资源。买资源,成为最重要的保发展的手段。近几年就有超过10亿美元的石油、天然气购买和收购协议,就有从乌兹别克斯坦购买100亿立方米天然气、中石油10亿美元收购新加坡石油、中石油410亿美元从澳大利亚购买天然气、中海油从澳大利亚购买3.2亿吨天然气、中石油与澳洲壳牌公司32亿美元联合收购澳洲Arrow能源公司、中海油中石化13亿美元收购安哥拉油田、中石油联手中海油200多亿美元收购阿根廷YPF公司、中石油145亿美元竞购西班牙石油公司股份、中石油收购大阪炼厂49%股权、中石化72亿美元收购伊拉克Addax公司、中石油42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一家公司……同时,还有兖州煤业31亿美元收购澳洲Felix、华能10亿美元竞购印尼煤企51%股权等煤炭资源的收购。一时间,中国向全球抛撒美元,力度甚至超过了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的收购。
2008年的金融危机,华尔街对金钱饥渴,通用等大企业更加饥渴,给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带来新的机遇。五矿13.86亿美元购OZ矿业、中投15亿美元收购加拿大矿业公司股份、中国有色购英恰拉特黄金19.9%股权,还只是停留在收购资源上,吉利这个民企,却花了18亿美元就收购了沃尔沃的100%股权。但收购的同时,也遇到众多的毁约和政治干扰,像中铝收购力拓,不但没能成功,最大单一股东的身份却也只得到了“妾”的待遇。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的海外收购,疯狂到了“收购美国”的地步,但最后大都以低价售出为结局,那些花了50多亿美元收购来的艺术品,在银行的地下保险库中已经贬值了一半。而中国的收购,在收购之初就出现了更多的失败。仅在2008年,中国海外收购,成功的约花了1400亿元人民币,但不成功的却占了三分之二,亏损高达2000亿元。而收购失败和亏损的主要原因,一是政治干扰,二是人才短缺。到底是去“抄底”,还是去当了“冤大头”?会不会步日本的后尘?现在看还有点早。但是,中石油和中石化高价买油和高价买储量的疯狂行为,却已经由国内的消费者来承担恶果了。
但自己当“冤大头”,确实是出于自愿,而收购被阻,却往往是获益的良机。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等国家会有选择地批准和反对收购案的原因。
“鞍钢智慧”在美遇政治阻力
回到鞍钢上来,鞍钢坐上国内钢铁集团头把交椅的愿望,在国内并购攀钢和凌钢、洽购包钢、重组本钢,以及在朝阳、营口大规则投资,目标都是一举超过宝钢和河北钢铁的“大鞍钢”计划。然而,虽然拥有矿石自给率最高的优势,但海外发展却是鞍钢的瓶颈,迄今为止与海外的关系仅仅是进口铁矿石和出口钢材,而由于技术落后等原因,出口钢材又无法获得高附加值,并且从政策导向看,今后也再无可能获得出口补贴。如何拥有高附加值的产品、获取更高的技术并占有更多的海外市场,是这个将钢铁“老大”作为目标的企业,所必须及早动手解决的问题。投资美国钢铁发展公司并在美国建厂,一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获取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二可以到海外最大钢铁市场——美国去先行抢占人气、市场等资源。三可以借道美国向南美拓展市场,同时,还可以避免美国对钢铁贸易保护所引起的贸易磨擦。据鞍钢自己透露,在美国建厂,主要是想在美国尝试电炉短流程工艺,这种工艺是发达国家采用较多的工艺,不但更加清洁,也更加高效。
钢铁是个夕阳产业,但在美国,却是一个强势行业。钢铁行业的工会,掌握着众多的选票和巨大的话语权,即使像微软、英特尔、沃尔玛这些新兴产业巨头,在话语权上也望尘莫及。而美国对钢铁业的保护,可以与保护农业相媲美。一战前,钢铁曾是美国的支柱产业,卡耐基、摩根等巨富都是钢铁业出身。而到了二战之后,钢铁业工会的势力,随着1946年80万工人大罢工而得到壮大,使得这个已经不占主要经济地位的产业,仍能得到政治的保护。
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也需要工会的支持,促进制造业解决就业问题,所以频频对中国发起贸易调查。2009年,美国政府就对中国产品进行了至少十余次“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今年初,美国商务部又宣布对中国进口的钢丝层板初步征收43%至289%的反倾销关税。在各种“双反”调查中,钢铁产品就占了一大半。鞍钢在美国投资建厂,可以使这部分在美国生产的产品避免受到贸易保护大棒的捶打,在贸易磨擦中占到先机。而美国的巨大经济刺激计划所支持的项目,又只能从美国本土采购,也限制了国内钢企分享美国经济复苏的机会——鞍钢的目光,不得不说非常卓越。
海外投资面临三大矛盾
从鞍钢的目的来看,美国议员所称担心鞍钢通过投资,可能获得“钢铁生产新技术和有关美国国家安全基建项目的信息”,而中国政府提供的补贴也可能令鞍钢“扰乱美国市场”,就纯属无中生有了。美国钢铁发展公司就公开声明说,鞍钢集团的投资不涉及公司的控股权,并且可以为美国创造更多就业,美国国会对于国家安全方面的担忧并无依据。但是,议员们不必考虑美国钢铁发展公司的利益,只需考虑自己的建议能不能给他们所代表的钢铁企业带来好处、能不能让选民高兴就可以了。
鞍钢自己透露,在美国建厂,主要是想在美国尝试电炉短流程工艺,这种工艺是发达国家采用较多的工艺,更加清洁,但因为耗电量大和需要由废钢铁为原料,而在中国一直很少发展。鞍钢的目标和益处,不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而非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美国议员沿袭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的说法,毫无道理。而这些议员之所以会如此理直气壮地把“国家安全”拿出来说事儿,实在是借题发挥了。
中国海外投资之路,并不会因为“爷有的是钱”而减少阻力,更多的阻力来自于政治的考量。不必急于抄底,也不必急于扩张,遇到阻力的时候,可能正是要前进的方向,而那些容易做到的投资,反而可能是被“忽悠”了。鞍钢投资遇阻,一方面说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重新抬头,另一方面恰恰说明了这条路走对了。能够学会在不接受政策照顾和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去进行真正的竞争,对鞍钢的意义,其实更大于前面所有的益处。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之路还很漫长,如何解决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人才缺乏与规模扩张的矛盾,国企与市场竞争的矛盾,是企业和政府所需要面对的一个急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