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前景中的中国银行业肩负起“绿色责任”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随着低碳时代的来临,全球各大经济体纷纷实施能源变局。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路径。一时间,巨额投资支撑下的新兴能源产业规划纷纷亮相,金融撬动能源产业发展的格局日
随着低碳时代的来临,全球各大经济体纷纷实施能源变局。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路径。一时间,巨额投资支撑下的新兴能源产业规划纷纷亮相,金融撬动能源产业发展的格局日益显现。

此间,碳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专家指出,碳金融的崛起,将对危机后的全球经济与金融格局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低碳经济发展和碳交易活动更加活跃,碳金融必将成为未来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重要因素。

国际金融服务集团(UFS)董事局主席何世红表示,中国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要从战略规划、政策激励、体系建设以及国际协调等方面加快推进碳金融框架体系建设。

  目前,全球已有40多家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加入旨在推动环境保护的“赤道原则”,同时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该原则,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碳金融业务。另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而碳排放额度也将取代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

  何世红认为,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预示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其间,中国银行业责任重大,拓展碳金融业务已是大势所趋。

  3月19日,中国央行、银监会等九部委就联合签署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旨在出台促进文化产业、服务外包、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的信贷政策,有效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贷款。

  5月28日,中国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文,要求从严把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信贷关,对产能过剩、落后产能以及节能减排控制行业,要合理上收授信权限。

  中国央行此前发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优化信贷结构,按照“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要求,加强对小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扩大内需,发展消费信贷;支持重点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显然,中国金融主管部门已率先行动,出台相关政策,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促进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限制污染企业和项目的贷款数额,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

  自此方面,国际上公认的赤道原则成为领先绿色金融的佼佼者。赤道原则是参照国际金融公司(IFC)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指南建立的一套自愿性金融行业基准,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环境和社会风险,倡导金融机构对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尽到审慎性核查义务。 这个原则确立了项目融资的环境与社会最低行业标准并将其应用于国际融资实践中,在国际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成为各国银行可持续金融运作的行动指南。

  与国外金融机构相比,绿色金融业务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一个短板,直接制约了中国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开展。中国商业银行如果不能顺应这种趋势和潮流,进而及时改变经营战略、积极开拓碳金融业务,就会直接导致中国商业银行丧失在未来国际金融领域开展业务的基本技能,也不利于中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将严重制约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步伐。

  目前,兴业银行是国内首家宣布其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全球第63家 “赤道银行”。而浦发银行也在绿色信贷金融服务方案方面做出了成果,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自愿减排联合组织———生态城绿色产业协会 (EGIA)。在此期间,招商银行也提出将“绿色金融”作为该行自身重点发展领域,将“绿色金融”的理念贯彻到信贷政策和金融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利用金融工具促进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

  招商银行行长兼首席执行官马蔚华表示,中国金融界对绿色经济作了实际的反应和行动,但是我们的差距是很大。建立绿色信贷通道,仅仅靠金融系统的努力还不够,还需要政府做出努力,要提高绿色信贷的倾斜力,通过财政拨款提供专项基金。另外,发展绿色经济不光依靠间接管理,直接的资本市场也非常重要。

  与此同时,碳交易所的意义和作用非常重大。在中国建立一个统一的、权威的碳交易市场,并打造成世界领先的碳交易中心,已成为当务之急。此间,还应建立多元化的期货、现货的平台,提升中国潜在的碳金融市场的活力和地位。

  10月30-31日,“欧洲和中国战略合作与发展论坛”将在北京举行。在2天会期里,论坛将举办金融、能源、城市、文化与旅游、传媒等5个“新的全球合作模式峰会”,还将举办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发展论坛、全国金融办发展论坛等2个论坛。此外,第5届中国金融市长年会也将同期举行。

  据悉,如何建立多层次碳金融市场体系、创新金融服务等热点问题将被确定为“欧洲和中国战略合作与发展论坛”的重点议题。届时,将有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国资委、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及五大国有银行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对中国碳金融发展方向与金融业改革问题给予最新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