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企业不惧金融监管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为了平抑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联储会同财政部向市场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惊人数量的流动性。其结果就是,经济实现了早于预期的增长。如今,我们能够恢复得如此之快,投资者很大程度上应该感谢市场上的流动性
为了平抑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联储会同财政部向市场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惊人数量的流动性。其结果就是,经济实现了早于预期的增长。如今,我们能够恢复得如此之快,投资者很大程度上应该感谢市场上的流动性。但是,流动性何时会削弱呢?鉴于目前欧洲的经济前景依然不乐观,同时日本始终无法给投资者太多信心,因此全球央行,包括美联储,都不可能太早退出宽松货币政策。
但是,现在市场流动性重新归于宽裕,不仅是政策的功劳,金融机构之间重新恢复了交易的积极性,也是非常必要的条件。
让人忧虑的消息
但是,最近似乎又传来了一些让投资者忧虑的消息。就在不久之前,长达2,332页的多德-弗兰克金融监管法案几经曲折,拿到了奥巴马总统的办公桌上。这还只是一个信号。自奥巴马上台以来,联邦政府就开始向市场传播将要加强金融监管的信号。随着更广泛的G20金融业改革议程取得进展,市场可能会越来越关注金融监管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
投资者的逻辑是,如果加强了监管,那么金融机构的交易将随之下降,甚至还有人提出,金融监管会因为控制信贷供应而阻碍经济增长。
虽然,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理论的博弈
投资者担忧金融监管将会对经济产生灾难性的影响,他们的观点也有一些理论基础。更高的资本金要求将会限制信贷供给、从而阻碍增长的论断很有说服力。但与经济理论相比,就不那么令人信服了。
实际情况是,很难衡量金融监管加强的直接影响。许多观察者担心会出现最坏情况 ,即金融监管的执行会严重拖累经济增长。他们担心由于金融机构需要为其资产负债表增加更多的资本和流动性,因此提供给经济体的信贷将减少;他们担忧对风险承担的限制将阻挠资本市场,降低经济体的活力。
金融理论中最富盛名的主张之一是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它告诉我们,企业价值不受其融资方式的影响(也称之为资本结构不相关原理)。如果这一定理在单个公司层面上成立的话,那么其在整个经济体层面上也是成立的。在目前背景下应用该定理,金融监管造成的资本结构改变不应令人担忧。同理,作为金融理论一个较早期的基石,费舍尔分离定理认为公司的投资决定不受融资方式的影响。同样,金融监管也不会影响投资。
增长会计法提供了另一个角度对该议题展开思考。根据该理论,经济增长有三个来源:增加劳动力投入、资本积累和生产率。完全与金融本身无关。金融监管要影响经济增长,则必须限制劳动力的供给,抑制资本投资或阻碍生产率。如果提供给借款者的信贷受到限制,且资本市场活力受到抑制,那么可能对后两项产生影响。但前提条件是市场不会以其他方式适应或调整,因为金融监管导致的无效所带来的获利机会促使市场不作为。
简单总结,优质的企业并不完全依赖于金融市场和流动性,只有那些以资本游戏为生的企业,才会纠结于资本市场的监管加强;而清除这些企业,减少它们的活力,对于资本市场恰恰是有利的。这个道理甚至适用于金融机构,只要遵守规矩,是不会惧怕监管加强的。
偏良性的监管诉求
还有某些经济学家,担心如此庞大的冲击经济系统基础的项目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将抑制投资。随着金融深化,投资活动的周期也在不断延长,投资主体最为担心的是,当投资尚处进行中时,金融环境发生了不可预测的变化,如果他们嗅到了这样的气息,很可能延后甚至弃置投资项目。
例如,国际金融协会最近出版了一份报告,预测认为,若监管改革按照当前讨论的路径全面实施,那么在2011年至2015年期间,将导致G3国(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实际GDP增速平均每年降低约0.6个百分点,2011-20年期间平均每年降低约0.3个百分点。这些数字幅度巨大且令人担忧。经济好不容易走出了次贷危机的风暴,这样突如其来的打击很可能让经济陷入长期滞涨。
但是,我们依然相信,金融监管对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更偏良性,负面影响要小于预期,或基本上可被收益所抵消。
我想提醒那些忧心忡忡的投资者不妨回忆一下,次贷危机究竟是为何引发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监管不力。现在关注金融监管的原因,也正是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金融体系在2008-2009期间几近崩溃。金融监管的基本想法是,从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并努力预防新危机的发生,如果危机不可避免时则能拥有更好的体制。
当然,凡事都不能走极端。政治是一门有关可能性,而不是有关完美的艺术。但全球各国政府会蠢到因小失大吗?这似乎是个很有把握的赌注。恶魔很可能存在于金融监管的细节中——在执行时会有很多的漏洞和监管操纵空间。
我所希望的是,政府和央行的领导人能够对于加强监管持小心翼翼的态度,拿出更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的时间,并同期延长执行政策的时间,以便让金融领域的相关参与群体有更多的时间来调整自身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