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型理财产品钻空回归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曾经因高收益占据过理财市场的半壁江山,曾经又因高风险使得投资者血本无归,银行结构型理财产品在争议中沉寂了两年。最近,在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量大幅减少、高收益理财产品出现空档期的情况下,挂钩股票、
曾经因高收益占据过理财市场的半壁江山,曾经又因高风险使得投资者血本无归,银行结构型理财产品在争议中沉寂了两年。最近,在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量大幅减少、高收益理财产品出现空档期的情况下,挂钩股票、指数、外汇的结构型产品趁势高调“回归”。最新数据统计,7月份该类产品发行量创下历史新高。
根据银率网日前发布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月报》,7月份各商业银行共发行产品873款,环比增幅83.8%,同比增幅25.1%。
其中,信贷类产品发行量减半,发行量从6月份的154款减少到80款,降幅48%;信托类产品发行量持续增加,从6月份的470款增加到565款,环比增长20.2%;结构型产品则异军突起,该类产品当月共发行124款,较6月份的43款增加81款,环比上涨188.4%。
银率网分析师表示,银信合作停止的禁令将进一步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银行一方面要考虑尽快将发行计划中的信托类产品释放,另一方面要结合市场情况,开发结构型产品和债券类产品。
回溯过往几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成绩单,理财产品收益的前几名往往被结构型产品占据。而“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近年来,结构型产品遭遇“零、负收益”的事件屡屡发生。仅今年7月份到期的745款银行理财产品中,“负收益”以及未达预期收益的产品就有7款,而这些产品均为结构型产品。
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产品中心研究员太雷认为,结构型产品最大的风险在于挂钩标的在观察期内的表现,一旦突破设定的涨跌幅范畴,就会出现低收益甚至零收益。
专家建议投资者,在购买结构型理财产品时,最关键是看它的标的,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越复杂风险就越大,投资者应尽量选择挂钩标的清晰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