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经济复苏 发达经济体推迟加息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超低利率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危机管理措施,在后危机时期,已经成为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操作的一种常态。 未来,各国国内经济复苏状况、通货膨胀预期和全球经济
超低利率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危机管理措施,在后危机时期,已经成为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操作的一种常态。未来,各国国内经济复苏状况、通货膨胀预期和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将是影响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取向的主要因素。
近日,美日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纷纷举行议息会议,已公布的议息决议有一个共同特征:继续维持基准利率不变。这意味着发达经济体仍将实行超低利率,继续推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意味着加息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退出日程明显推后。未来,各国国内经济复苏状况、通货膨胀预期和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将是影响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取向的主要因素。
主要发达经济体最新议息决议:基准利率不变
发达经济体的本轮议息会议从澳大利亚开始,8月3日,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公布议息决议,声明将现金利率维持在4.5%不变。这是今年6月以来澳大利亚连续3个月维持基准利率不变,此前,该国分别于3月、4月和5月连续提高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4.5%。
8月5日,欧洲中央银行宣布货币政策决定,主要再融资利率保持在1%不变,这是欧洲中央银行自2009年5月以来连续15个月维持基准利率不变。同日,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宣布保持官方利率0.5%不变,该利率保持不变已有一年半之久,同时,该行还决定将"定量宽松"非常规货币政策下的资产购买计划保持在2000亿英镑的规模不变。
8月10日,日本银行公布议息结果,宣布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仍保持在0.1%。8月11日,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联邦基金利率将继续维持在0至0.25%,而且为了支持美国经济在价格稳定的环境中复苏,美联储将维持所持证券的现有规模。这一结果符合市场预期。本月初,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曾表示美国经济要完全复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业形势仍然严峻,从而影响家庭信心和消费,上半年消费价格指数仅上涨1%,而且预计在今后两年该价格指数都会保持较低水平,通胀预期稳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美国率先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早在2008年12月就把联邦基金利率调至0至0.25%,以此计算,美联储将基准利率维持在超低水平已长达20个月。
上述议息结果表明,主要经济体央行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美日欧等国央行保持货币政策的方向不变,而且已采取加息措施的澳大利亚央行也放慢了退出步伐。超低利率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危机管理措施,在后危机时期,已经成为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操作的一种常态。
复苏乏力导致货币政策焦点从"最优退出"转向"提振经济"
本轮议息结果不仅向市场传递了货币政策依然极度宽松的信号,更值得关注的是,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关注的焦点已从"最优退出"转向"支持经济增长、提振经济活力"等方面。
这次货币政策的扩张周期始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10月以后,发达经济体都迅速放松了货币政策,向金融系统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货币政策的极度扩张虽然有利于避免金融体系崩溃和经济衰退,但是,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都是个货币现象,如果中央银行不能有效地控制资产负债表和及时回收流动性,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很可能卷土重来。因此,当金融体系企稳,经济走出衰退以后,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退出时机、退出策略和退出手段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焦点悄悄发生了变化。先是为应对债务危机,欧洲中央银行被迫再度为本地区银行提供无限额的定息融资、采取措施干预欧元区公共和私有债券市场、重启与美联储的临时货币互换等,加息和退出日程自然被推后。接下来,在金融市场的压力下,发达经济体纷纷提出财政紧缩计划,今年6月份,在多伦多峰会上G20国家同意在2013年年底前,将自身公共财政赤字水平减半,这就在事实上形成了财政政策先行退出的宏观调控格局,在短期内紧缩财政、增收节支对经济增长和就业都具有负面影响,此时,维护经济复苏的重担向货币政策倾斜,显而易见,超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已成为发达经济体宏观调控的必然选择。
进入7月份以后,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复苏正在放缓,面对严重的失业问题,伯南克认为,美国经济前景存在"非同寻常的不确定性",由于财政政策已用到了极限,在可预见的将来,将需要把利率维持在超低水平,以提振美国萎靡不振的经济。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双底衰退的担忧加剧,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7月份,有关双底衰退的文章数量几乎是5月的4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预测,世界经济将继续复苏,但近期金融市场出现的波动以及主权债务危机给复苏前景增添了阴影。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前景中,即使已取得强劲复苏的澳大利亚也开始保持警惕,放缓货币政策的退出步伐。因此,在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定和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各国央行推迟扩张性货币政策退出日程,保持基准利率不变就成为一种较为合理的选择。
加息时机的考虑因素:经济复苏进程和通胀预期变化
"相机抉择"是当今各国货币政策实践的典型做法,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可能长期持续。进一步来看,如果是经济体系中存在结构性问题制约复苏,侧重于需求管理的货币政策并不能奏效。
至于现实中,发达经济体央行何时加息,将取决于各国对通胀预期的变化和经济复苏的进程。目前,主要发达经济体一般把通货膨胀的目标水平定在2%至3%,只要物价和通胀预期保持低水平,央行采用超低基准利率支持经济复苏就存在较大空间,当然,考虑到政策时滞,货币政策需要具有前瞻性,有专家指出,当市场对于欧洲债务危机的忧虑有所消退,发达经济体央行若要升息(将利率从超低水平上调至较低水平),需要审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