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松预期落空 美元或阶段性走强
受11日美元指数大涨近2%影响,12日人民币出现相当幅度贬值。美联储11日议息公告并没有如市场所愿推出进一步的货币刺激政策,这使得一段时间以来欧元的稳步升值戛然而止。美元指数可能会出现短期阶段性走强趋势,但如果美国经济继续表现不佳,新的量化宽松将会使美元重归弱势。
市场对美联储刺激政策的预期来自两个方面,上次议息以后美国各项经济指标几乎清一色地显示出复苏放缓,这使得市场猜测美联储是否会出手防止通缩预期的形成;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作证时关于增加货币刺激的言论也“吊”足了市场胃口。
近期美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反常走势是这一市场预期的重要表现。在没有政策干预的一般情况下,债券收益率下降表明经济走软,相应股票市场应处于下坡路,尽管近段时间中长期国债收益率走低,但美股在攀升。除了上市公司业绩好于预期外,货币政策放松预期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是,11日美联储关于今后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基调是“控总量、调结构”。所谓控总量是指不会继续扩大持有的证券资产数量,这样也就不会扩大基础货币数量;调结构是指将到期机构债和抵押贷款支持债券资金投入到长期国债中去。对美元来说,没有扩大货币刺激自然是个意外利好,美元应声上涨。
美联储在议息公告中透露出来的另外一个重要信息则是,经济复苏正在放缓。美元和欧元作为对手货币的走势规律是,在全球经济明确向好时,美国经济表现差对美元是个打击,因为欧洲经济相对走好有利于欧元;在全球经济处于悲观气氛时,美国经济表现差对美元反而有提振作用,因为投资者认为,火车头都不行了,后面的肯定会更糟,所以会追捧美元资产寻求避险。
之所以欧元能够在前一段时间走强,除了美国扩大货币刺激的预期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全球复苏的大背景下,欧元区经济由于周期滞后于美国的正处于经济走强阶段。而现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的主基调已经确立,经济龙头已出现问题,加上英国和欧元区经济数据也并不理想,英镑和欧元走软成了大势所趋。
同时,前段时间促使欧元走强的金融市场因素,例如债务国成功融资等利好也释放完毕,CME欧元兑美元非商业空头持仓占比已经下降到低位,这些因素也成为美元反弹的一个重要因素。
促使美元走强的上述因素不会很快消失,因此美元指数短期或将阶段性走强。
当然,这一结论的风险在于,如果美国经济继续表现不佳,为了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相配合,美国开始扩大证券持有数量,那么新的量化宽松将会使美元重归弱势,就如同2009年3月后那样,美元在半年多时间不断下降。还有一个风险在于,不断攀升的贸易赤字对经济复苏构成了负面效应,如果美国政府为了扩大出口,通过各种手段主动推行弱势美元政策,这也可能促使美元走软。另外,如果美国经济形势好转速度超预期,也会推动风险偏好情绪上升,从而对美元构成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