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外投资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与国际接轨”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时代流行术语。随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QDII的放闸、金融危机的无情殃及等等,境内老百姓渐渐发现在投资理财领域也开始“与国际接轨”了。海外投资正在成为一种新兴趋势,而掌握
“与国际接轨”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时代流行术语。随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QDII的放闸、金融危机的无情殃及等等,境内老百姓渐渐发现在投资理财领域也开始“与国际接轨”了。海外投资正在成为一种新兴趋势,而掌握趋势的道理就好比是如果要驾驭烈马,较容易的做法就是随着它行进的方向前进。为什么需要海外投资?
从宏观上看,如今的中国市场早已和全球市场血乳交融,唇齿相依的关联度在逐日增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没有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可以游离于外。从投资个体看,境内投资者财富不断积累,参与海外投资、分享全球收益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从微观上看,理财讲究的是资产配置。很多投资者往往不能正确区分多样化投资和资产配置,通俗地说,前者只是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而后者意味着把鸡蛋放在合适的篮子里。合理的分散投资将在同等风险下带来更高的回报或是在同等回报程度下带来较低的风险度。通常投资者都较为注重在时间点上的分散以及在资产类别上的分散,比如说定时定额申购不同投资目标或类别的开放式基金。但是,表面上看不同的基金应该具有不同的投资目标,可是通常他们都会追求相似的投资策略、集中投资在相同的行业,比如说平衡性基金和股票型基金持仓比例不相上下、大盘基金和小盘基金的重仓股几乎相同等等。当遇到市场大面积下跌甚至系统性崩盘的时候,更是所有投资策略全部失效,投资者不得不承受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因此,投资者还需要考虑在区域市场上的分散,也就是境内市场和海外市场。投资者在经历了境内A股市场过山车般的剧烈振荡之后,更应该深刻体会到资金集中在单一市场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
海外投资的价值和风险体现在哪里?
海外投资的确有其难以抵挡的魅力,丰富的投资工具、成熟的监管体系、透明的市场机制、优质的资产标的、灵活的交易时间,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横扫之后,诸多海外优质资产都回落到了较为便宜的价位,相对于国内市场的估值水平而言,实属多年难遇的投资良机。全球几大主权财富基金显得异常活跃,“趁火打劫”频频出手投资优质资产。
从估值角度看,最一目了然的比较就是既在内地A股上市又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股票价格,理论上说应该是“同股同价”,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海外市场价格相对于A股市场价格都呈现折价状态,尤其是境内A股泡沫充盈之时。导致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境内投资渠道非常有限,流动性充沛之时难以多渠道“泄洪”,就容易形成资产价格的“堰塞湖”。
魅力十足的海外投资市场同时也是杀机四伏,1973年石油危机、1980年拉美金融危机、1987年美国股灾、1990年日本和台湾股灾、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债务危机、2000年纳斯达克科技股泡沫破裂、2007年次贷金融危机……整个金融发展史始终充斥着血淋淋的各种危机,谁也无法预测下一次将在何时何地爆发。正因为如此,用全球视角去看待投资理财方才显得格外的具有现实意义。由于全球市场和各类资产之间并非完全相关,因此分散化投资可以降低综合风险、带来收益。值得注意的是,海外投资只能作为投资者资产配置的一部分,而绝不能押以全部的赌注。
从投资风险角度看,每一轮A股市场的由牛转熊,其下挫幅度都要远远高于同期海外市场跌幅。例如07年上证指数从6124点一路跌至08年的1664点,跌幅高达73%;香港恒生指数最高31985点,最低10676点,跌幅67%;而作为本轮金融危机发源地的美国,其标普500指数最高1576点,最低667点,跌幅却仅有30%。由此看出A股市场的跌幅高于香港市场,而香港市场又因为和A股市场的关联度日趋紧密、联动性加强,其跌幅又高于美国市场。
除去市场因素之外,海外市场最大的风险来源于汇率风险,亦即人民币的升值。海外投资的收益率必须在覆盖人民币升值幅度之后,才是真正的收益率。
有哪些可参与的海外投资方式?
提及海外投资,广大投资者最先联想到的就是QDII。自从QDII开闸以后,从全民热捧到被打入冷宫,只不过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反思其异常低迷的表现,除去全球金融危机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港股持仓比例普遍过高。港股已经越来越体现出A股化的特征,两地市场关联度非常高,这样的QDII其实已经是打了折扣的“海外投资”。由此可见,QDII遭遇信任危机,并非是全球投资策略出了问题,而是它的投资市场和投资标的还不够分散。即便是在金融危机市场最低迷的情况下,QDII投资也并非一无是处,最冷淡的时候往往是最具投资价值的时机,投资者还是可以选择做一些投资配置。
尽管都贴着“QDII”的标签,尽管都是海外投资,尽管都有投资亚太市场、新兴市场、美国市场、全球能源、房地产市场等各种主题,但从其核心差异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基金系和银行系的三大类产品:一是境内基金公司发行的QDII产品,二是主要由中资银行发行的一些挂钩海外篮子股票、基金、指数等标的稳健型QDII产品,三是主要由外资银行发行的一些开放式海外基金。
其中具备可比性的是基金系QD产品以及开放式海外基金。两类产品从投资币种上看,一般前者多为人民币投资本金,后者多为美元、欧元、港币等外币投资本金;从投资门槛来看,前者一般为1万美元或10万人民币,后者则更加平民化、一般仅为1000元人民币;从投资管理人来看,前者为境内基金公司,后者为境外投资机构;从可投资的市场范围来看,前者只能投资与证监会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国家和地区,而后者几乎没有此限制;从业绩水平来看,往往开放式海外基金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经验更多,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更强,影响力也更大,业绩更胜一筹。
再有其他一些海外投资渠道,比如境外房地产市场、投资移民等等。目前欧美等海外房地产市场价格已经回落至十分具有吸引力,对于有能力的投资者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尤其是可以作为以留学或移民为目的的打包资产管理计划。除了在风险和价值方面的考量,海外投资在税收筹划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税制差异实现合理避税。
海外投资的神秘面纱正在逐步揭开。如今,很多境内投资者们每天早上A股开盘前,会习惯性地关注一下前一天的道琼斯、纳斯达克、日经、恒生等指数的走势,茶余饭后的谈资中也会更多地涉及到美联储或欧洲央行,这无疑是投资市场的一大进步。在参与海外投资之前,投资者还是应该做足“功课”。即使在专业投资机构和理财顾问的帮助下,投资者仍然应对宏观经济和投资市场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作任何选择其结果无异于买彩票。正如巴菲特投资金律所言:只有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投资,风险才能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