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事关中国货币主权 高估仅是借口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汇率本应是经济概念,但在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却成为国际性的政治话题。先是日本在G7挑起人民币汇率的争端,然后是美国的政客们将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汇率机制作为一种价格机制,既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组成部

  汇率本应是经济概念,但在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却成为国际性的政治话题。先是日本在G7挑起人民币汇率的争端,然后是美国的政客们将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汇率机制作为一种价格机制,既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也反映国际经济与贸易、资本流动的变化情况,因此只能根据本国的国情自主决定。

  人民币汇率之争,归根结底,争的不是人民币高估低估的问题,而是货币主权问题。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承认各国汇率安排的主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协定规定,成员国有义务“在考虑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努力以经济与金融政策促进价格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目标”,“避免为阻止国际收支的有效调整或获得对其他会员国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而操纵汇率。”

  在汇率制度安排上,中国一方面坚持国家汇率主权的法律原则,牢牢把握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主权,不屈从于任何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压力;另一方面,又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

  从1994年汇率改革开始,中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按照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原则以我为主有序推进。2005年中国启动了人民币汇率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人民币逐步升值: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汇率首次破8;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6.8:1。人民币累计升值超过21%。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适当收窄了人民币波动幅度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既保障了中国的经济稳定,帮助中国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本轮汇改不进行一次性重估升值,而是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

  中国的立场在国际社会有众多的支持者。联合国贸发会议在2010年3月16日发布的一项政策简报中,对主张人民币汇率完全自由浮动的论调予以驳斥,认为此种做法无助解决全球贸易和经济失衡问题。欧盟驻华大使赛日?安博3月17日也表示,汇率涉及一个国家货币政策,有关国家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压无助于国际贸易问题的解决。

  中国政府在汇率主权问题上坚持原则,美国政府最终也表示了对中国汇率主权的尊重。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表示,美方尊重中国关于汇率制度的自主权,认识到汇率制度的决定权是一个国家的货币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