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田勇:非对称性加息的预期
4月12日,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2.6万亿元,其中3月当月新增贷款5107亿元。
今年1月份到3月份,新增贷款持续回落,意味着监管层从年初进行的一系列政策微调和窗口指导在逐渐显现效果。
3月份的信贷增量应当说也是在前期对货币政策进行适度调整,而且是对银行信贷进行一些必要性的控制之后,出现的一个结果。这种回落,意味着未来我们货币政策的走势,真正地落到正常状态下的适度宽松的范围内。因为如果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的话,对未来的经济包括物价,包括资产价格都会带来压力。
但从当前多项数据来看,货币政策仅有微调是不够的,起码负利率状况就不宜长期存在。长期出现负利率,在增加消费的同时,也容易助长资产价格泡沫。因此,未来利率有必要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但从企业复苏来看,尽量保持低成本的资金环境非常必要。鉴于目前经济复苏还不稳固,企业不能承受加息之重,央行应考虑非对称性加息,即提高存款利率,但不提高贷款利率。
此外,在贸易逆差的情况下,外汇储备还在增加。储备增加这么快,恐怕还是大量的境外的热钱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流入到中国来,以及跟未来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比较强以及国内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比较大有关系。所以说,未来还需要加大对境外资本流入以及热钱问题的监管。
中国经济要警惕输入性通胀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 李稻葵
在政策环境上,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刺激政策退出问题。对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讲,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在这方面,我认为有两个基本特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掌握货币发行权的西方国家,会在未来三五年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带来的直接结果是本国资产价格以及通胀水平的上升,而这对发达国家是非常有利的。我相信,西方国家将会进入高通胀、高资产价格、宽松货币的时代。
实际上,西方国家对于反通胀的共识已经出现变化,就是他们试图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夏德提出要把通胀预期从2%提高到4%,IMF前任首席经济学家罗格夫甚至提出容忍度要从2%提高到6%。这些人都是精英之精英,是最能洞察格局变化的经济学家,我相信西方国家的金融格局会向这个方面转变。
第二个基本特点,是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或者说外围国家,将面临通胀和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因为西方国家货币政策宽松,会使得热钱涌入这些国家,导致其货币条件放松。目前一些国家采取加息、提高准备金率等收缩性货币政策也是符合道理的。
因此,未来世界的基本格局,发达国家在输出通胀、输出国际货币、输出资产价格的上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被迫出现本国货币的升值。这个问题如果不认识清楚,中国的政策制订者、中国的企业家就不会做出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