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联合起来与中国争夺制造业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随着生产商在全世界范围内四处寻找成本更低廉的产地,中国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种机会。  但中国的薪资上涨已经波及到这些新领地中的一部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柬埔寨、孟加拉等
  随着生产商在全世界范围内四处寻找成本更低廉的产地,中国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种机会。

  但中国的薪资上涨已经波及到这些新领地中的一部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柬埔寨、孟加拉等国最近的劳资纠纷。

  这一切意味着,这些市场需要做的将不仅是同中国展开薪资竞争。它们将需要升级基本的基础设施和经济中的其他方面,才能够成为中国以外的可行替代选择。

  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最近对欧美大公司展开的调查发现,只有约五分之一的公司说把采购来源地从中国换为其他国家将是容易办到的。这是因为中国有着扎实的供应商网络和货运基础设施。约90%的公司说,如果要从中国搬迁到其他国家,成本将会非常高昂。

  虽然如此,经济学家相信,随着中国的成本越来越高,投资将不可避免地流向其他地区,从而加快这些地区改善供应链和基础设施的工作。

  汇丰银行(HSBC)驻香港高级亚洲经济学家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说,15年来,随着投资者为了廉价劳动力而涌入中国,中国差不多是把所有国家都挤在了一边,而现在,随着中国向价值链上游转移,其他国家又有机会趁势进入价值链的较低端。

  一个重要例子是东南亚。这个地区人口接近6亿,一度是世界投资热门,直到它在中国面前黯然失色。去年越南工厂工人的平均月薪约为136美元,印度尼西亚约为129美元,远低于中国413美元的平均月薪。

  但东南亚也有着巨大的障碍,其中包括司法系统欠发达和腐败问题。而随着当地工人对中国的涨薪有了更多了解、向厂方施压要求加薪,那么成本的螺旋上升可能会比预料的更严重。

  香港贸易公司利丰有限公司(Li & Fung Ltd.)总裁乐裕民(Bruce Rockowitz)最近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如果说不是所有国家,至少也是多数国家都从中国获取定价指引。尽管如此,利丰公司通过向印尼、越南等地转移业务,还是得以化解了部分成本上升压力。

  东南亚好几个国家,包括柬埔寨、越南和印尼,虽然工资比中国低得多,但它们都存在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无法支撑起规模比原来大得多的制造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