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提速安全吗?
人民币国际化出现了提速的迹象,要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就需要把握好“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度”和“强度”。同时,还要警惕全球过剩的“流动性”催生中国“非理性繁荣”的格局。
中国如何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提高“存量”外汇储备资产的管理能力,如何在创造“新增”财富的过程中提高人民币的主导权,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最大的两个有关“财富管理”的课题。最近,中国政府减持美国国债行为而同时增加外汇储备使用的多种方法就是其中的一个最突出的改变“财富管理方式”的表现。另一方面,近来还有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中国政府在配合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全面展开,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加快了资产账户的开放程度。近期这些开放战略的具体意图在那里?
为什么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30年,人民币结算服务还不能够像美元、欧元和日元所在的国家和区域一样,提供给所有境外投资者以同等的国民待遇呢?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今天的发展阶段和消费能力无法独立支撑中国大众完成原始财富积累的需求。
为了缓解这“两难选择”的问题,中央政府采取了内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是大力发展香港人民币债券离岸市场,从而提供给境外持币者一个合理的投资渠道。二是我们鼓励各国央行、境内外的外资企业和机构多多使用人民币开展商务活动,政府开始部分容许它们直接进入中国大陆的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投资,这大大降低了只有通过“离岸”市场才能投资“在岸”人民币资产所带来的额外的“交易成本”。
上述资本账户开放的模式都是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经济和市场的承受能力。
由于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是在中国一个“不完全市场”的模式下展开,它会遇到以下所列举的很多障碍,如果不排除这些障碍,好高骛远,急于求成,那么,中国这一出于独立“管理好财富”的美好愿望,就会像当年日本政府力推日元国际化那样,最终被无情的金融危机的结局而彻底断送。
首先,发展阶段约束。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为了保持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和降低不确定性,就不得不牺牲金融市场的效率来管理汇率、利率以及资本市场的开放度等这些影响企业融资成本和投资收益风险的“金融要素价格”。
第二,制度约束。中国社会擅长用“模糊原则”、“随机应变”的战术来应对未来千变万化的“不确定性”,即使我们立法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多,但执法时的力度和透明性却仍然需要大大地改善;而欧美成熟市场则强调事前的“合约的完美性”和由此带来的“信息披露完全”的强制性要求,来解决未来“收益”与“风险”公平分配的问题。即使出现合约事后“不完全”的问题,也会死守事前达成共识的原则,以保证人们对合约执行的信赖性,从而起到“法律治国、制度治国”的长期效果。
第三,市场约束。中国金融体系“大而不强”的弱点经不起完全开放后带给我们的冲击。另外,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更为单一,市场的投资文化和金融产品的缺失很容易引起追涨杀跌的格局。这也是非常不利于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人才约束。我们缺乏一批能够胜任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团队。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金融创新的滥用问题。而中国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因素恰恰是我们缺乏金融创新的能力。这已经从我们主权基金的投资业绩不佳和中资企业外汇管理亏损的报道中就可见一斑。当然,我们在重视人才团队建设问题的同时,也要防患于未然,吸取美国对人才激励机制存在漏洞的经验教训,尽快建立人民币国际化业务所需要的健康而又充满活力的人才管理体系。
第五,文化约束。将来中国如何接受贸易逆差(甚至有悖于我们勤俭节约的文化)的格局、输出人民币而不至于导致本国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出现不安定的因素,这也是需要我们努力探索的问题。
第六,增长模式的约束。如果中国不能及时根据发展阶段的改变来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变,固定投资、加工贸易和就业保障目标客观上依然是维持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不能摆脱的“重中之重”,那么,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就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
总之,我们一定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而任何无条件的“效仿”和“超越”成熟市场的做法都是非常危险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霸权的地位没有出现明显下降,只有引入“实力本位”的概念才能理解美国的霸权在金融危机中也很难撼动的理由——即美元的地位是由美国的核心竞争力(军事、创新、科技、品牌、教育等)所支撑的,而不简单是“美元信用”的优势。
今天人民币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是,我们既没有像日本当年那样制造业已经很强大的“硬件”基础,也没有像欧盟经济体那样特殊的区域合作条件,能够让我们立刻建立起达到大家“共识”的、以人民币为主的“货币圈”,更没有像美国那样强大的软实力,让我们现在就成为“信用本位”机制下的国际主导货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欧美金融体系的“信用”条件在国际舞台上大打折扣,“后危机时代”世界“更为过剩”的流动性,很可能汇集到储蓄集中的地区和国家,形成一个世界超繁荣的“资本盛宴”时代。而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中的中国,因为具备健康的基本面和非常美好的发展前景,很可能就是下一次成为“世界资本”最耀眼的中心地带。虽然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很难做到“韬光养晦”,但也千万不能让暂时的表面成绩冲昏了头脑;一定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并争取世界其他国家建立在“共赢”基础上的支持与合作,稳扎稳打。(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