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储新布局彰显人民币国际化方略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美国财政部报告显示,中国继6月份减持近300亿元美国国债后,7月份再次减持240亿元美国国债。结合7月初,中国购买西班牙欧元国债和增持日元国债的举动。这些操作短期有利于外汇资产的保值,中长期有利于

   美国财政部报告显示,中国继6月份减持近300亿元美国国债后,7月份再次减持240亿元美国国债。结合7月初,中国购买西班牙欧元国债和增持日元国债的举动。这些操作短期有利于外汇资产的保值,中长期有利于推动人民币有效汇率机制的形成,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体制的推进,有步骤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中国这轮多元化国债新布局,是在国际货币新格局下保值的战略性选择。从外汇保值的角度,储备货币的单一化的汇率风险最大。当前全球经济危机恢复态势明显分化,国际主要储备货币中不存在绝对强势货币。我们注意到2008年以来欧元兑美元的汇率,受各自经济和金融形势影响频繁变化。基本上不存在过去美元单边强势的情况,也没出现过去单边升值或贬值的年度变化的相对长期的周期性态势,相互变化出现季度甚至月度变化的短期高频率转化。如果继续高比例持有美元,外汇资产保值管理的挑战非常大。如果对各外汇币种的持有比例做出合理调整,外汇资产价值随着各货币之间汇率的相对变化自动调整,保持外汇资金账面总体的基本稳定。

   中国着手改变外汇储备各币种的比重,对于真正意义上的一揽子货币的有效汇率形成机制是非常有意义的。2005年以来的汇改,实际上仍然挂钩美元并未真正实现一揽子货币的形成机制。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美元在一揽子货币中的比重太大。美国一直是我们最大的贸易伙伴,在国际贸易大宗商品市场的进出口都是美元结算,与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也是美元交易,所以美元在一揽子货币中的比重最高的时候可能达到90%,结果是形式上的一揽子货币,实际上还是美元主导。

   现在形势发生变化。欧盟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开始实施人民币结算,人民币还与多个国家签订了互换协议,为更大范围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些都使人民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揽子货币的有效汇率形成机制的时机逐渐成熟。中国近期买卖不同币种国债的活动,进一步主动地调整一揽子货币中各币种的比重,推进有效汇率机制的形成。特别是购买日元国债的举动。我们与日本的贸易一直都是逆差,虽然进出口贸易达到贸易总额的9%左右,但在外汇资产中,日元比重不会太大。央行增持日元国债,使一揽子货币中日元的比重更接近贸易总量的比例,有利于合理的各币种比例的有效汇率形成。购买西班牙国债除了危机中的援助以外,也增加我们外汇资产中的欧元比重。

   有效汇率的逐渐形成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有效汇率的形成过程中也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也是贸易伙伴可能不断增加人民币持有规模的过程,是人民币国际化渐进得到推进的过程。8月16日,央行发出《允许相关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市投资试点》的通知,配套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完善人民币的回流机制,实际上是在完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