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意外贬值 背后玄机耐人琢磨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美国在中国周边发起的一系列联合军演尤其是“乔治·华盛顿”号航母首次进入黄海,已经使中美关系呈现阶段性下行的态势。而就在中美双边关系看不出任何缓和迹象的背景中,
美国在中国周边发起的一系列联合军演尤其是“乔治·华盛顿”号航母首次进入黄海,已经使中美关系呈现阶段性下行的态势。而就在中美双边关系看不出任何缓和迹象的背景中,关于人民币意外贬值的消息又成为各方猜测的新主题。而就目前来看,“把汇率作为经济杠杆来应对陷入僵持的中美关系”这一命题的可能性是否存在尚难获得官方的证实。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在汇率已成中美关系争执重要区域的情况下,作为美国政府债券最大的持有者——中国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任何下行以及贬值趋向都有可能影响下一阶段的中美关系。
“把人民币汇率作为经济杠杆来应对陷入僵持的中美关系,很可能只是外界的一种主观臆测。”23日,就突如其来的人民币贬值问题,本报特约时事评论员、清华大学中国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可金分析称。
人民币意外贬值
尽管没有任何理由支持人民币兑美元突然贬值,但事实却已发生。
8月23日,人民币兑美元跳空低开后进一步下滑。截至收盘,美元/人民币询价系统收于6.7992,较前一交易日上升90点;美元/人民币自动撮合系统收于6.7992,较前一交易日上升90点。
同时,央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8月23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7989元,远远高于上周五的人民币6.7884元以及交易商的预期。
上述数据意味,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还在继续。事实上,从8月12日开始,人民币就已一路下行,且其在一周内的贬值几乎回吐了今年6月19日汇改以来大半的升值幅度。这样的贬值幅度和速度,自2005年以来还是首次。
而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态势距离6月份刚刚公布的人民币汇改不足百日。因此,此次人民币5年来的大幅贬值自然吸引了外界更多的关注。
对于一反常态的人民币汇率,本报梳理发现,一贯喜于“造势”的外媒却出奇冷静。对于人民币贬值之因,路透社方面也不过寥寥数十字,他们称,这是因海外美元受避险需求推动走强,带动人民币中间价大幅下滑造成的结果。
然而,以路透社为代表的上述言论在中方媒体看来或许仅是表象,尤其在美韩、美越等一系列联合军演风波并未走远的当下。
贬值另有深意?
普遍的观点认为,美国在中国周边一系列联合军演的作用下,中美关系呈阶段性的掉头直下,已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
并且,更为一提的是,军演风波未退的同时,8月16日,美国五角大厦又如期公布了每年一度的《中国军力报告》,而这份“显然是乘机警告亚太国家应防范中国军力扩张的后果”的报告尽管改名为《涉华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但报告中披露的细节问题却无法掩饰美方“窥探”中国军力的事实。
所以,对于美版2010年《中国军力报告》,双方的“舌战”不可避免。在经历了驳斥、揭露等诸多环节后,这也给本就掉头直下的中美关系再次蒙上了一层阴影。
因此,在中美双边关系看不出任何缓和迹象的背景下,关于人民币意外贬值的消息又成为国内媒体猜测的新主题。这期间,中国证券报曾撰文称,种种迹象表明,奥巴马政府似乎正在为其穷兵黩武付出代价,即在中美关系呈现阶段性下行的情况中,人民币汇率在“充当一把中国绝杀奥巴马的利剑”的同时,也成为美国与中国谈判的筹码。
这样的撰文很快在国内引起波澜,业内认为,在美国公布其不大让人放心的经济数据的当口,人民币的贬值不由得不让人联想起美国航母逼近中国的作为。
媒体的猜测似乎在情理之中。不过,就目前来看,“把汇率作为经济杠杆来应对陷入僵持的中美关系”这一命题的可能性是否存在尚难获得官方的证实。
对此,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8月12日在日本参加会议期间曾表示,“人民币贬值属于正常现象,也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一部分。”
而本报特约时事评论员、清华大学中国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可金23日接受本报专访时也称,“把人民币汇率作为经济杠杆来应对陷入僵持的中美关系”,很可能仅仅是媒体的一种主观臆测。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央行货币委员会已经十分成熟、稳健,并且经过操作也相对制度化和成熟化。
因此,赵可金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升与降与市场相关,是一种纯经济行为,媒体的上述揣测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这与国内民族主义的抬头有关。
同样,身为中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表示,近日人民币出现连续贬值属于正常表现,而不是中国的政治手段。
经济杠杆作用多大?
尽管专家们普遍将人民币连续贬值归结为“经济行为”和“正常表现”。
不过,上述贬值事实还是在更大范围内引发关注。目前国内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正在用经济的杠杆来调和、维系与他国关系。
而上述观点也似乎在现实中得到印证。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在售出511亿美元美国国债的同时,购入价值203亿美元的日本国债。此外,央行金库内的韩国国债也正在增加,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持有的韩国国债规模为3万9900亿韩元(约34亿美元),比去年年底增加了两倍以上。
对此,韩国中央日报在报道中用了“卖美买日”一词形容。同时该报道还认为,这意味着以后中国可以对日韩两国决定利息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力,而相应的,对美国决定利息的影响力却在减少。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危机并未完全退却的今日,本报分析认为,尚需中国鼎力相助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美国肯定不愿看到中国大幅减持和抛售美国国债。但中国却如此罕见地选择了减持并大量购入日韩资产,这似乎就是在利用经济的杠杆来促进与日韩之间的关系。
同时本报梳理发现,就亚太地区而言,中国和日韩两国无论是贸易关系还是经济交流都愈发紧密,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道路越走越强的时候,政府利用人民币来发展与一个国家的双方关系似乎存在更大空间,尤其是中美关系出现阶段性波折的当下,上述举动似乎更值得玩味。
不过,这仅仅是另一种性质的猜测。从事实看来,如果此次人民币的贬值向上述观点无限靠近,似乎也仅仅是存在可能。
而更为重要的是,赵可金认为,一旦人民币大幅贬值,美国中期选举时,任何参与选举一方都会以此为借口再次对中方施加压力,届时,刚刚有所缓和的中美贸易战势必重演。而这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同样不是一个福音。
不过,虽然未来存在太多不确定性,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汇率已成中美关系争执重要区域的情况下,中国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任何下行以及贬值趋向都有可能影响下一阶段的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