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元金行:日元人民币分道扬镳 黑黄金南辕北辙
日元升值态势迅猛、人民币贬值出乎意料、原油单日暴跌3.7%、黄金直奔历史高位……
同样是亚洲最主要的经济体,货币走势却分道扬镳;同样是国际市场上最主要的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却南辕北辙。国际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走势已不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在同类商品价格走势无法雷同的当下,摆在投资者眼前的机会似乎又在放大其背后的风险。
日元
随着日本干预汇市的能力及手段捉襟见肘,市场开始对日本首相菅直人推出的9000亿日元的刺激计划充耳不闻,日元兑美元汇率在短暂的回调之后,又加速上扬,连续两日保持上涨,1日元兑1美元已升至84附近,四个月前,这一数字是94,四个月升值幅度大于10%。与日元相比,人民币采取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似乎要好很多,随着美国商务部近期表示“不调查中国是否用汇率补贴出口”等消息的爆出,可以清晰的看到,虽然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施压状况并未减弱,但人民币采取双边波动,而非单边升值的事实已经开始被市场认可。
深入的分析,日元之所以被市场所关注,正如同日本的政坛一样,最终折射出的是国内经济所面临的困局。在外汇市场,对日元升值的预期并非看好日本经济,日元是外汇商品中一个最主要的品种,当欧元、美元的可操作空间减少,澳元、加元、英镑等波动减小之际,只有日元是存在投资概念的,因为美国高调介入亚洲事务,中国政府又增持日本国债,日元必然会成为外汇市场的焦点。但本次日元的升值不同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目前日元背后并不是一个迅速扩张的经济体,日元的单边上升就意味着泡沫开始形成,日本不断增加的刺激计划将大幅提高日本产品的成本,降低竞争力,并且会输出通胀,对亚洲经济极其不利;而美国产品有望在这种时期扩大亚洲市场份额,提振美国的出口。日元的命运已经被中国的消费市场和美国的出口市场深深的夹击,日元既有可能成为这一战略前言的牺牲品,也有可能成为日本的舒困工具,但目前日元升值的趋势有望延续至10月份。
人民币
自人民币汇率在6月19日重启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6.82之上升值至7月初的6.78以下。但自7月初开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速度明显减慢,近期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等主要货币汇率更是迅速贬值,体现了双边波动的趋势。虽然这出乎市场预料及此前预期,但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既然我们采取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就应该是双边波动的。如果所参考的主要货币走强,人民币就会走软,如果所参考的货币走软,人民币就会走强;这是在短期内,衡量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主要标准,也是近期为什么人民币会走软的原因所在。近期,包括人民币在内的,欧元、英镑、澳元等兑美元汇率集体走软,而非只人民币兑美元汇率。
由于美国经济数据喜忧参半,外加美国宣布在伊拉克全部撤出武装部队,对投资者来说,对美国经济保持了一个期待,短期内买入美元的趋势还会继续,美元汇率的上升对人民币继续走软有直接的影响。但美元在中国外贸及储备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国对美国及欧洲的贸易顺差目前还保持着增长势头,这对人民币汇率是一个硬性支撑,中长期来看,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空间还很大。预计,由于美元在避险市场还将受到追捧,三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疲软态势有望延续,但其贬值空间有限,在6.82附近有非常大的阻力。随着美国经济数据的缓慢好转,美元流动性的不断增大,中国面对美元的输入性通胀及国内流动性逐渐升高的压力,会采取加息或放宽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四季度有望再次迎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的又一波高峰,预计会突破6.76一线。
原油
近日,中俄原油管道在俄罗斯总理普京的“揭幕”下正式开启,预示着俄罗斯原油的出口从欧洲开始向亚洲倾斜。供给量减弱了市场对中国需求的预期;同时,美国经济状况出现了复苏以来最为尴尬的局面,经济数据并不理想,投资者对当前全球经济状况下的原油需求依旧疑虑。美国并未因为消费市场的减弱而放缓增加原油库存。在多重市场现象的影响下,原油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并将70—90美元每桶波动的预期价格保持在了预期最低水平。预计,原油价格在80美元每桶以下运行的时间还将会延长,如果美国股票市场没有太大起色,对原油价格影响较大的投资市场不会轻易买入原油期货,70—80美元每桶的价格有望成为当前原油价格的“最佳”波动区间。
黄金
原油与黄金同时具有很多属性,一个关乎经济安全、一个拥有金融避风港的美称,但在如今的经济环境当中,原油虽运行在较高水平,但动能有限;黄金则屡屡站在了价格高端。从1160美元每盎司附近涨至目前的1250美元每盎司附近,几乎没有受到像样的阻力。按照目前的黄金价格的日波动率(日波动1%),国际黄金价格距离历史最高的1265美元只差一天时间。当前来看,除了获利回吐,几乎找不到结束黄金价格强势的利空因素。预计,黄金价格会在1250美元每盎司附近做一段时间的盘整,用来消化获利回吐方面的压力,之后将有望一举突破历史高点,并逐步向1300美元每盎司迈进。文/肖磊
作者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