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炼:扎实推进人民币跨境业务开展
历史回顾与最新进展
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发展历程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紧密相关。在改革开放初期,人民币通过人员往来、边境贸易、边境旅游等方式向我国毗邻国家和港澳台少量流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提高,与世界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人民币币值稳中有升,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需求上升,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在周边国家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人民币使用区域。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放多个边境城市,边境贸易在中越、中缅、中蒙、中俄等边境地区发展起来,人民币逐渐成为边境贸易的结算货币之一。目前,人民币结算在内蒙古、广西、云南边贸中已占据绝对优势。人民币结算对促进我国边境贸易的繁荣、构建和谐安宁的周边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港澳地区人民币业务逐步发展,且速度不断加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内地与港澳经贸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在香港、澳门回归后,港澳经济与内地休戚与共,人民币在港澳的流通和使用已形成一定规模,并有了相当数量的沉淀。人民币在港澳流通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中央银行将在港澳的人民币纳入正常渠道,为此,人民银行从2003年末开始为港澳人民币业务提供了清算安排。自此之后,港澳地区人民币业务有序、快速发展,从个人人民币业务发展到企业和机构人民币业务。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统计,香港人民币存款在2004年初仅有8.95亿元,到2010年6月底已有897亿元,增长近100倍。
双边货币合作取得新突破。从1991年开始,人民银行先后与8个边境毗邻国家的中央银行签署了边境贸易本币结算协定。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人民银行先后与8个经济体的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既体现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抵御危机冲击的负责任形象,对危机中增强信心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今后服务于双边贸易投资提供了新的渠道。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序开展。为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帮助我国企业规避主要国际结算货币的汇率风险,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9月以来,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先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总体上看,试点进展顺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暂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出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制度基本建立。上海和广东4城市试点后,各地积极性高,纷纷要求扩大试点。2010年6月17日,人民银行与有关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试点地区扩大到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业务范围包括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围绕着服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还开展了境外项目人民币融资和境外人民币直接投资个案试点,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贸易投资活动。
总体上看,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发展过程具有市场需求驱动为主、政策顺势推动的特点,并且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化、与国际经贸融合的进一步紧密、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海内外对我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逐步增强等基本相适应。
跨境业务的现实需要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凸显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一个多元化的货币体系更有利于国际经济金融的稳定。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以个别货币为主导。储备货币发行在为全球经济提供结算、交易货币的同时,也存在宏观经济政策内外协调困难、货币政策目标与国际上对储备货币的要求不一致的问题,其自身财政货币政策和监管等的失误导致自身爆发危机,并对全球经济金融体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货币体系的上述根本性缺陷引起了广泛关注,各界也提出了很多改革建议。尽管意见多种多样,但核心都是趋向多元化和构建更加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加强区域货币合作的要求日益强烈,积极开展人民币跨境业务有助于进一步密切和巩固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联系,与发展中国家结成更紧密的经贸利益共同体,共同抵御风险,实现共赢。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持续发展,国际贸易迅速扩大,资本跨国界流动规模不断增长,发展中国家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风险。当发展中国家出现危机时,储备货币发行国极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流动性支持,国际金融组织所能提供的流动性也相对有限,难以真正起到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因此,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普遍选择积累大量外汇储备。一旦储备货币币值出现不稳定,资产就会存在较大贬值风险。此外,新兴市场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吸引更多资源投向本地区,需要加快发展本地区的金融市场。而在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新兴市场国家的高储蓄大量流向发达国家,为其高负债高消费“买单”, 弱化了对本地区发展应有的作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展中国家要求加强国际合作、改革这一格局的呼声更加强烈。货币是国家间经贸往来更紧密关系的纽带。我国对外开放度高,与区域内经贸关系紧密,形成了区域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了利益共分享、危机共患难的关系。开展人民币跨境业务具备较强的市场需求基础,有助于进一步密切这种互利共赢的关系,共同抵御国际经济金融特别是货币动荡的风险。
人民币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广泛使用,可以帮助进出口企业节约成本,降低汇率风险。目前,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主要使用美元进行贸易结算,这对贸易双方来说都存在汇兑成本和汇率风险,企业进口付汇和出口收汇均需承担汇兑成本。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之所以受到企业欢迎,是因为它有利于企业优化汇率风险管理,有效减少货币错配,同时节约汇兑成本和套期保值费用,企业可以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奠定的国力基础,以及在危机中负责任的表现和有效的应对政策,为人民币跨境业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对外贸易、直接投资等在全球份额中的比重显著提高,总规模位于前列,外汇储备充足,国际清偿能力强。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而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和稳定状况持续改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推进,人民币币值总体稳定,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金融监管进一步改善,金融机构服务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提高。这些都为开展人民币跨境业务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有效扩大内需,较快地扭转了经济增速的下滑趋势,为国际社会应对危机作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增强了国内外对人民币持有和使用的信心。
人民币跨境业务具有广阔前景
近期来看,人民币跨境业务的重点是以我国与周边和区域的经贸联系为纽带,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为切入点,逐步扩大人民币的跨境使用规模和业务范围。
稳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此次试点扩大后的20个省份外贸额占全国外贸的绝大比重。2008年,这些地区的进出口超过2.4万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94.6%;2009年这一占比进一步上升到95.2%。试点扩大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明显上升,自试点开始至7月末,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916.42亿元,其中6月份和7月份的结算量达到471.6亿元,占比超过51%。
开展与贸易相关的人民币跨境投融资试点。在国家批准的地区推进人民币跨境投资;在其他地区继续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个案试点跨境项目融资和跨境直接投资等其他人民币业务。支持银行为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跨境直接投资项目提供相应的人民币结算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中资金融机构向海外发展,为人民币跨境业务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探索发展人民币境外业务。香港具有较成熟的金融体系,市场法制、监管比较完备,与大陆经贸关系密切,在区域经济联系和国际金融市场中具有优势。目前,香港是人民币结算境外主要接受地区,自试点开始以来占比一直在50%以上。支持香港人民币业务发展,逐步扩大人民币业务范围,支持香港银行对非居民提供更多的人民币金融服务,完善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资金清算机制,充分发挥香港作为人民币跨境业务的重要平台的作用。
稳步有序开展境外人民币回流投资。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与发展进程相适应,与我国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实现人民币可兑换相适应,逐步有序地允许符合条件的国外央行和金融机构以适当方式、在一定额度内将其持有的人民币投资境内债券等金融市场,满足必要的投资保值需求。
做实双边和多边货币合作。进一步拓宽与有关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双边货币合作,支持本币在贸易投资中的使用,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投资。在区域货币合作中,应发挥本地区货币的作用,逐步增加使用本地区货币的比重,促进区域金融稳定。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应增加SDR货币的组成,体现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构建更加平衡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