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度”和“强度”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是在中国仍是一个“不完全市场”的模式下展开,它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障碍,而如果不排除这些障碍,好高骛远,急于求成,那么,中国“人民币国际化”就有可能会重蹈当年日本政府力推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是在中国仍是一个“不完全市场”的模式下展开,它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障碍,而如果不排除这些障碍,好高骛远,急于求成,那么,中国“人民币国际化”就有可能会重蹈当年日本政府力推日元国际化的覆辙,被无情的金融危机的结局而彻底断送。这些问题和障碍主要有:
  
  ――发展阶段约束。中国目前人均收入水平排在世界的第93位,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后顾之忧存在,中国经济发展自然动力就在于创造财富方面,而不像人均收入排在世界前10位的发达国家那样可以靠内需和随之而来的服务业来支撑经济增长。于是,为了保持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和降低不确定性,就不得不牺牲金融市场的效率来管理汇率、利率以及资本市场的开放度等这些影响企业融资成本和投资收益风险的“金融要素价格”。
  
  ――制度约束。正如上面所阐述的那样,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推进和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开放不可能马上到位,这就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制度性的障碍。再加上中国缺乏保证人民币国际化业务健康发展所需要的一整套成熟的法律、会计和监管体系,而要改变这一切,就需要先完成结构调整、增长方式改变和制度建设与完善等十分艰巨的任务,然后才能做到像美元、至少像欧元和日元那样的国际化程度。
  
  ――市场约束。由于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起步较晚,中国金融机构的业务大量集中在传统的信贷业务上。所以,虽然中国的金融机构没有在这场危机中受到像欧美银行那样的致命打击,但是,“大而不强”依然是致命的弱点,极有可能会经不起完全开放后带来的冲击。另外,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较为单一,市场的投资文化和金融产品的缺失很容易引起追涨杀跌的格局。这也是非常不利于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才约束。中国缺乏一批能够胜任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团队。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金融创新的滥用问题。而中国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因素恰恰是缺乏金融创新的能力。这已经从中国主权基金的投资业绩不佳和中资企业外汇管理亏损的报道中可见一斑。当然,我们在重视人才团队建设问题的同时,也要防患于未然。应吸取美国对人才激励机制存在漏洞的经验教训,尽快建立人民币国际化业务所需要的健康而又充满活力的人才管理体系。
  
  ――文化约束。这表现在美国大众消费的欲望促成了“美元输出”的进程上。从本质上讲,美国长期以来的金融创新打破了消费者购买力的约束,支撑了美国贸易逆差的格局。将来,中国如何接受贸易逆差(甚至有悖于传统勤俭节约的文化)的格局、输出人民币而不至于导致本国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出现不安定的因素,这也是需要努力探索解决的问题。另外,美国强调金融创新来强化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大量的外资即使在今天美国金融体系动荡不安的格局中还依然选择去持有美国国债,从而导致美元指数大幅增值。而亚洲国家更多的强调金融监管,通过控制金融风险,甚至是抑制金融创新(管理汇率和利率等影响金融资产价格的关键指标),来保证自己的实体经济部门能够获得低成本的资金和高额的生产和出口收益。所以,未来当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过程中遇到挫折的时候,是消极地关闭这种产生高风险的金融创新环境,还是强化制度建设以提高应对风险能力,这也是关系到中国能否做强金融、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增长模式的约束。今天之所以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在危机中也能表现出它的强势,关键一个要素,就是美国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出现本质上的动摇。美国依然以它拥有世界一流的品牌、技术以及超强的标准制定和研发能力,甚至没有遭到重创的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吸引着国际资本,并没有出现市场用脚投票所带来的美元超跌的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中国不能及时根据发展阶段的改变来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变,固定投资、加工贸易和就业保障目标客观上依然是维持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不能摆脱的“重中之重”,那么,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就很难有质的“突破”。
  
  总之,中国需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而任何无条件的“效仿”和“超越”成熟市场的做法都是非常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