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CPI上行态势加息并非唯一调控措施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日前,国家统计局首度在周末公布宏观经济数据,这一行为在当下敏感期引起不小风波,尤其是市场一度揣测CPI数据将高于预期,认为国家很有可能随之出台一些经济政策,其中

        日前,国家统计局首度在周末公布宏观经济数据,这一行为在当下敏感期引起不小风波,尤其是市场一度揣测CPI数据将高于预期,认为国家很有可能随之出台一些经济政策,其中最为热点的话题是“加息”。然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5%,涨幅较7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与市场此前的预测数据基本相符,市场的反应比较平淡。不过,有关国家可能会采取政策措施的议论不减。笔者认为,控制CPI进一步上行,国家可能会采取“对症下药”措施,短期来看不会冒然采用加息措施。

  从结构上看,造成8月份CPI环比上涨的原因来自于两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因此控制未来农产品价格上行是当务之急。

  而控制部分农产价格上涨的针对性措施已经或者即将陆续出台,有望缓解后期CPI数据环比上行的压力。具体来看,粮食价格方面,近期以粳稻为主的大米、玉米、小麦价格不断上涨,国家已经开始陆续出台宏观调控措施,如刚刚公布的《关于严肃纪律切实做好政策性粮食出库工作的通知》,先从源头上防止变相抬高价格现象出现,再如国家已经开始加大粮食市场投放力度,短期内增加了市场流通中的供应量。玉米市场方面,自8月下旬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副司长周冠华明确表示国家玉米库存充足,有足够的市场调控能力后,短短三周时间,临时存储玉米的投放量就呈不断增加态势,从8月20日当周开始每周投放量均在150万吨以上。鲜菜方面,根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21种蔬菜中有10种价格下降,5种价格上涨,6种价格持平,价格开始呈现持稳态势。鸡蛋和猪肉方面,饲料价格上涨因素的传导使肉、禽蛋类价格提高,对此,在控制源头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后期价格上行压力有望得到缓解。

  由此来看,对于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调控,国家主要是通过平衡原粮在市场流通中的供应量,以防止粮食类价格过度上涨带来的传导效应。

  对于部分市场人士所谓的“CPI数据一旦上涨,国家就会采取加息措施”观点,笔者给予否认,认为我国经济结构性调整正当时,短期内国家采用加息措施控制CPI上行可能性不大。这是因为,加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增长产生通胀压力,然而,目前国内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仍然不稳,而且正处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进程中。一方面,国家对于房地产泡沫的调控正在进行,初期效果虽有所显现,但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为了产业健康发展乃至产业升级,我们当前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正在得到进一步解决,但以城市化为基础的扩大内需计划短时间内仍无法担负起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心骨”。所以,在推进经济新增长方式尚未稳定之前,预期国家不会冒然采取加息措施。

  再者,加息措施是否有效,需要较长时间的市场检验。目前来看,虽然9月份CPI翘尾可能性仍较大,但四季度CPI涨幅有望逐步回落。

  随着“中秋节”和“十一”国庆长假的来临,“双节”因素使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短期内继续维持高位,这使得部分农产品价格也难在短期内出现回落,故而9月份CPI翘尾的可能性仍然较大。但是,随着适当调控市场供应情况、稳定价格的措施效用的显现,四季度CPI涨幅或将逐步回落。

  综合来看,对于CPI主要由食品类价格上涨导致的上行是可以适当通过调控流通中市场供应量得以缓解,并非一味采取加息措施。反而是市场对于加息的恐惧心理有所放大,但加息有时候并不是坏事。当经济出现增速大幅放缓或衰退时采取降息后,一旦政府再度采取加息措施,更多意味着政府对于本国经济增长回暖更具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