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负利率时代 不对称加息成首选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自进入2010年,加息之声便不绝于耳。今年2月CPI涨至2.7%后,银行存款已进入负利率时期。但央行迟迟未动,仅只采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等数量型调控工具进行调控。
        自进入2010年,加息之声便不绝于耳。今年2月CPI涨至2.7%后,银行存款已进入负利率时期。但央行迟迟未动,仅只采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等数量型调控工具进行调控。然而,经济尚未企稳,自然灾害频发,物价一路上涨,通胀预期不仅未得缓解反欲趋抬头,央行在“加”与“不加”之间陷入两难境地。
  9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经济数据显示,8月份CPI达到3.5%,创下近22个月新高。目前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仅为2.25%,这是连续第7个月处于“负利率”状态。由于国家统计局提前公布8月份宏观统计数据,更令市场引发对加息的疯狂猜想。
  负利率令百姓财富缩水
  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5%,涨幅比7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这也是22个月来的最高涨幅,高出了通胀警界线0.5个百分点。
  官方分析第一原因是翘尾因素。这个影响了1.7%,占同比涨幅3.5%的48.6%。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新涨价因素。主要是由于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所造成的,粮食同比上涨12%,鲜菜同比上涨19.2%,肉禽也上涨了。8月份猪肉价格环比上涨了9%,鲜菜上涨了7.7%,蛋上涨了7.5%,这三种农产品的价格在8月份涨幅比较大。综合来看,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对新涨价因素贡献了70%左右。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产品价格在过去两个月环比上升了百分之九点多,从农产品价格到CPI中的食品价格之间的传导还有一个时滞,所以CPI同比在9月份还有继续上升的压力。预计CPI在9月份见顶,此后由于基数等因素将有所回落。但是,即使有所回落,在一段时间之内也难以降到一年期存款利率2.25%的水平之下。
  他分析说,中国目前存款实际利率为负的1.2%,比历史平均要低1.8个百分点。明年,如果CPI增幅在大部分专家预计的2.5%-3.0%之间,则表明实际利率将长期为负。即使明年CPI增幅回落到1.7%(非常保守的估计),实际利率也低于历史平均的0.6%。这表明,仅仅寄希望于CPI自然回落来解决负利率的问题带有很大的侥幸心理。
  知名财经评论员余丰慧认为,CPI持续创新高已经对城市百姓生活造成负担,特别是对中低收入者的生活造成较大压力。占绝对多数以储蓄为理财方式的百姓,其财富正被上涨的CPI吞噬掉。
  他分析说,3.5%的通胀率,高出2.25%——一年期居民定期储蓄1.25个百分点。即居民10万元一年期储蓄存款,一年虽然名义利息收入为2250元,而实际上不但没有一分钱收入而且无形中被吞噬了1250元。与此同时,高额负利率政策可能把大量的储蓄流动性赶出银行,进入到股市、楼市中,吹大股市楼市泡沫,酿造金融风险隐患。
  当前的负利率,的确导致百姓的财富面临缩水的危险。钱存在银行不断贬值,物价又不断上涨,尤其是包括食品在内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使百姓手中的钱实际购买力进一步下降。
  为了使手中财富保值,很多人选择了购房。网上一则有关《负利率时代咋跑赢CPI?》的调查显示,四成网友选择买房投资。最近广州楼市再现彻夜排队、上海出现“日光盘”等现象都是这一影响的体现。还有一则有趣的新闻,南京一个2岁的女孩最近成为一栋价值400万元别墅的房主,其家长解释为小孩买房的理由,是因为“按如今通货膨胀的速度,估计等20年后,现在的钱都不值钱了”,给孩子留钱不如留房。
  新华社日前为此罕见发文警告,我国存款负利率格局正在进一步形成,持续负利率诱发房价疯涨。
  马骏表示,负利率会加剧通胀预期和鼓励过度投资,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当前有必要适当提高存款利率,同时启动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央行为何迟迟不加息?
  CPI已连续两个月保持在3%以上,超过央行3%的货币政策底线,负利率又已连续维持7个月,加息传言虽从年初屡次兴起,然央行迟迟按兵不动,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中汇银为此发表文章指出,央行之所以迟迟不加息,理由在于,当前保增长仍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压倒性目标,政府最忧虑的是经济增长二次探底。文章表示,加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收紧市场流动性。目前看来,经济并未达到过热地步,CPI的上涨更多是由于农产品供给不足,而非工业原材料需求过度。事实上,无论从反映工业品价格的PPI指数,还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数据本身,均不支持经济过热的结论,相反,8月份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才缓解了市场对于经济二次探底的忧虑。
  其次,为了保护资本市场,不能损害资金流动性。目前,市场资金面处于适度宽松状态,流动性并没有那么充裕,8月底9月初还曾骤紧,隔夜拆借利率SHIBORO/N最高冲顶只2.5%多,体现出资金面的脆弱。此时加息回收流动性势必会打击到资本市场,使刚有起色的股市再遭打击。
  第三,为刺激投资,应该保持长期实际负利率。市场对于加息的考虑中,长期实际负利率是重要的依据,这意味着银行储蓄的实际贬值,存款流出。但对于中国而言,不患存款流出,储蓄率降低。恰恰相反,储蓄率过高、不愿意投资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当然,储蓄率过高有制度方面的理由,如医保社保不健全,投资环境不佳等,但在强调扩大内需同时为实际负利率而加息,实有自相矛盾之嫌”。四是为了保护商业银行的利益,不能减少银行的存贷差。
  此外,中国的货币政策必须紧跟西方国家。从国际来看,近日澳洲联储、日本及英国央行均宣布不加息,美联储本月加息的可能也微乎其微,此时若中国加息,势必拉大国际国内利差,在目前央行力推人民币国际化,试图逐渐开放资本项目之时,率先加息的决定并不明智,容易引发热钱流入。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当前“有加息压力,但无加息必要”,是否加息应取决于经济状况是否过热,而目前经济实际上已从过热回归到正常化。不过他也强调,不排除央行采取结构性的措施来应对通胀,比如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允许存款利率适当上浮等,以达到结构性调控的目的。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闫伟认为,是否加息其实和目前的CPI走势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物价上涨,实际上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收紧流动性,减少货币供应,并不会直接对供需关系产生影响。本轮物价上涨并不是大家拿着钞票去抢购造成的,而是因为天气等季节性原因导致供需的不平衡。加息并不能立刻改变这种供求矛盾。
  他同时表示,由于长期处于负利率状态,居民的资产配置行为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负利率的状态长期得不到改变,那么老百姓手里的钱很可能拿出来进入楼市,从而继续推高资产泡沫。”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左小蕾也表示,短期内通胀形势不会恶化,加息概率不是很大,但有一些新增的和不断变化的通胀因素需要格外注意。鉴于8月M2增长19.2%,超出7月1.6%,有必要特别注意货币供应量增长的非常规原因,防止过剩的流动性由投机活动产生,陡增通货膨胀恶化的潜在风险。
  她指出,8月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9.2%,较7月上升1.6%。M2增长上升有三个可能性:第一个可能性是近期住房成交面积上升,购房的货币需求上升。根据央行的数据,8月当月居民短贷894亿元,比上个月高出430亿元。不排除二套、三套房贷收紧后,部分短期抵押消费贷款流入楼市,通过乘数效应增加M2的增长。如果这种情况延续,势必加剧银行的风险,增加发展商资金实力,实际上强化了发展商在楼市的博弈能力,这可能不利于房地产调控。还有居民用自有资金购房,银行资金也会通过周转推动M2的增长。
  特别值得担心的是,是私人资金借近期政策调控之际,利用产能和产量的概念不清晰,不论政策调整是否造成供给缺口,进行投机性较强的价格炒作。比如,短期较大规模的资金进入钢铁、水泥等被调控领域,就非常容易推高钢铁、水泥的价格。结果不仅形成通胀新的压力因素,而且通过投机行为周转资金创造货币推动M2的增长,更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制造了通胀恶化的货币环境,增大了流动性管理的难度,这有可能成为经济平稳增长中的巨大隐患。
  不对称加息或是两全之策
  时值金融危机过去两周年,全球经济仍未有显著复苏。美国劳工部最新报告显示,8月美国失业率达到9.6%,这一指标连续第16个月保持在9%以上。同样,截至今年7月,欧盟27国失业率已连续六个月维持在9.6%,是自2000年开始相关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人数不能显著增长,全球经济复苏仍旧路漫漫。
  联合国贸发会议日前发布的《2010年贸易和发展报告》表示,2010年,由于世界大多数区域的产出增长重新加速,全球实际GDP可望增长约3.5%。但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不稳定,如果找不到新的动力源,大多数国家的增长率很可能会在2011年再次下跌。
  虽然中国经济在危机期间表现出色,但是中央高层对此仍有担忧。一方面,经济回升的基础还面临着种种脆弱性,另一方面GDP快速增长,经济出现了过热的苗头,CPI增幅已近临界点,加息似乎难以避免。可是,加息的合适时点很难把握,若调整不及时,有可能错失控制通货膨胀时机,导致增长失控。
  此外,经济全球化加深与中国经济联系、纠结在一起,在欧美国家没有加息之前,中国显然不愿贸然行事。凡此种种,都将使中国经济具有着种种不确定性,宏观政策调控面临诸多两难选择。
  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货币政策到底该如何决断,央行官员及学者专家日前纷纷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各自的看法见解。
  央行行长周小川上周在“牛津中国财经论坛”上称,零利率可能导致银行减弱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可适当管理利差,提高银行积极性。此番讲话正值8月经济数据公布前夕,于是国内一些学者和媒体将此解读为央行将会很快加息。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也曾公开表示,真实利率如果长期为负,对经济发展没有好处,央行将努力使实际利率水平大体为正。管理层的表态,似乎让加息的传闻变得真实可信。
  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日前在参加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时两次表示,总体来看,加息势在必行,只是时间问题,不一定会在今年发生,但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不仅是物价水平,还是货币因素等。
  当前,市场上流传最热的是不对称性加息,存款利率上浮27个基点,贷款利率保持不变。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教授开出的即是不对称性加息的药方。李稻葵认为,略微增加存款利息率,或者让存款的利息率有所浮动,有助于帮助在百姓公众当中建立一个预期,存款利率是会随着物价上涨的速度上升而上升的,把钱存在银行是稳定的,而不要急于把这个钱拿出来,投资到股票市场,尤其不要投资到房地产市场。这么一个长期的预期对于经济的稳定而言非常重要,也能体现中央提出的货币政策、宏观政策要有前瞻性、灵活性、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