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担纲“破冰”利剑 “货币大战”硝烟四起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全球几大主要货币你争我夺,一场汇率鏖战风生水起。只不过这场货币战争不是“争强”而是“示弱”。“货币贬值”似乎正成为各国货币当局争夺的香饽饽。 美元无疑是这场“货币贬值战”中最得意的一方,以撇债和
全球几大主要货币你争我夺,一场汇率鏖战风生水起。只不过这场货币战争不是“争强”而是“示弱”。“货币贬值”似乎正成为各国货币当局争夺的香饽饽。美元无疑是这场“货币贬值战”中最得意的一方,以撇债和刺激出口为目的的美元贬值意愿突出。新一轮美元贬值掀开帷幕带来的是其他采用浮动汇率机制的货币“被升值”,全球利率和经济面临混乱局面;美元套利资金涌入新兴市场国家加剧其他货币汇率升值压力,干预汇率成为焦点。
从根本上来说,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之一,也是导致当今全球汇率市场陷入混乱的重要原因。要消除这种负面影响,就必须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实现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逐渐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方为解决之道。
完美阻击美元霸主 德国马克功成身退
20 世纪60至90年代,当时的联邦德国(下称“德国”)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中最耀眼的亮点之一,对外贸易持续保持顺差,德国货币马克对美元始终保持强势。面对世界货币霸主美元的强烈攻势,德国坚持货币政策的独立自主性,对内坚定奉行“反通货膨胀为纲”的原则,对外积极推动区域货币合作,德国经济在出口贸易的强力驱动下,成功避免了日本式的资产泡沫破灭与剧烈波动。
德国央行——联邦银行前任行长汉斯·提特迈尔曾在马克发行50周年庆祝活动上评价:“稳定的德国马克成为了稳定德国社会的重要支柱。”
从1960年至1990年,马克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从4.17:1升值到1.49:1,累计升值 2.79倍。20世纪70年代以来,马克的国际地位举足轻重,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也是特别提款权五种定值货币之一。20世纪90年代末,马克在欧元的缔造过程中,起到了核心货币的作用,最终于1999年欧元诞生时圆满退出历史舞台。
灵魂——货币政策独立稳定
为捍卫经济霸主地位,美国企图采取“货币垄断”的方式攻击日渐强大的德国经济。1985年,美国与德国、日本等国签署《广场协议》,旨在逼迫德日两国货币升值。1987年,在美国的倡导下,西方七国集团又达成《卢浮宫协议》,同意采取联合措施稳定美元币值,但美国不愿提高国内利率,而是向德国和日本施压,要求两国降低利率,通过削弱马克和日元实现美元的稳定。
面对美国的压力,德国央行态度鲜明:坚决稳定国内物价和产出。为避免通胀,德国央行不以牺牲国内物价稳定为代价降低利率,不主动干预汇率。德国政府则摆出一副无奈表情:央行独立于行政体系之外,政府无权干涉货币政策的制定。
德国联邦银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德国政府和宪法赋予其强大的独立性。抑制通胀始终是该行的最高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这种强大的独立性使德国联邦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能够尽可能地排除外界干扰,独立自主地作出决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指出:“德国中央银行有着强大的独立性,在这个银行的信念里,稳定物价是最重要的目标。”
德国央行的货币稳定政策为马克成功保持内在价值奠定了基础。长期以来,在工业化国家中,德国一直保持着较低的通胀率。1980年至1984年间,德国的平均通胀率为4.5%,而同期美国的通胀率高达7.5%;1985年至 1989年间,德国将平均通胀率控制在1.3%,远低于美国同期的平均通胀率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