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渐进式升值是最佳选择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近段时间,人民币加快了升值步伐。自6月20日“退出”盯住美元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最大升值幅度1.87%,并首次跌破6.7的水平。同期,截至9月24日,人民币兑

        近段时间,人民币加快了升值步伐。自6月20日“退出”盯住美元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最大升值幅度1.87%,并首次跌破6.7的水平。同期,截至9月24日,人民币兑美元一年期NDF上涨2.3%至6.5535,其对人民币汇率的贴水点数明显扩大,人民币升值预期还在继续升温。

  升值之因

  人民币近期的快速升值并非出乎意料。政治方面,随着几个重要会议日期的临近,国际上尤其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日益加大。11月份,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和G20汉城峰会都将举行,特别是在美国经济增长疲软、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可以为奥巴马政府在国会中期选举中加分。而且7月中下旬,国内相关部门已全面、深入探讨了人民币汇率问题,并从货币政策、生产要素价格改革、输入性通胀等多个角度论证了汇改的好处,并不断重申应坚持汇改,这为人民币的逐步升值铺好了路。

  经济方面,近几个月,我国贸易顺差维持高位、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走低都使得人民币需要升值。一方面,自5月份开始,受国内宏观紧缩政策影响,内需转弱,出口维持强劲势头,贸易顺差大幅回升,6—8月份我国贸易顺差保持在200亿美元以上,与今年前几个月相比,不仅绝对额明显扩大,且在GDP中的比重明显上升。另一方面,7、8月份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持续走低,尤其是8月份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114.1,较6月份下降2.8%。从贸易顺差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角度不难理解近期人民币的快速升值。

  利大于弊

  尽管人民币升值会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相对竞争力,不利于出口增长,尤其是利润率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但利好于需要大量进口的大宗商品和机械设备,而且,人民币升值是渐进的,存在滞后作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整体影响比较有限。

  另外,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升值意味着年内加息的概率进一步降低,这主要是考虑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防止多向政策叠加的负面影响。同时,升值有助于减轻输入性通胀压力,进一步降低了加息的必要性。

  未来趋势

  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趋势会延续,但到11月份升值势头可能会趋缓,在此期间加速升值的局面会不时地重演。就幅度而言,出现一次性大幅升值的可能性较小,预计今年全年累计升值幅度在3%—5%左右。

  首先,四季度国内外经济环境可能使我国贸易顺差低于市场预期,会使人民币升值的基础变弱。一方面,受国内政策微调影响,8月份经济出现反弹,诸多先行指标如新开工项目、贷款余额/M2、汽车和商品房销售、制造业PMI指数等都显示内需在经历二季度的快速下滑后出现了企稳回升迹象,毫无疑问这有利于四季度进口的增长。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国际机构近期预测认为,美国、日本和巴西经济复苏呈现或已触顶的迹象,德国和俄罗斯的经济增长不久也将触顶。实际上,近期美国、日本央行暗示可能会重启量化宽松政策,向金融市场进一步注入流动性,也印证了经济明显放缓的判断。鉴于此,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外需可能进入下滑通道。

  其次,11月份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会议或有助于缓解中美日益紧张的关系。目前,美国就人民币问题对我国的施压正在不断升级,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上周五通过了一个允许美国对来自汇率被低估国家的商品加征关税的法案。如果该法案最终通过,贸易战可能随时爆发。但笔者认为,上述情况发生的概率很小,因为该法案很可能在参议院遭遇否决,这不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贸易战可能会造成两国经济“二次探底”,明智之举是各退一步,彼此妥协,避免最坏情况发生。实际上,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无助于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及失业问题,因为对中国的逆差也能轻易地转化为对其他国家的逆差;而对中国来说,人民币的稳步升值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更平衡的增长。双方需要的是聚在一起共同磋商,11月份的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再次,温家宝总理曾公开表示,如果人民币按照美国政府的要求升值20%—40%,到时不知会有多少中国企业破产,多少中国工人下岗,多少民工失业返乡。因此,人民币汇率不可能按照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的要求大幅上升,渐进式升值是最有可能选择的路径。

  至于升值幅度,可以参照一下2005年汇改后的情况。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退出”盯住美元,在22日一次性升值2%后开始渐进式升值,到2005年年底,累计升值2.5%,此后升值的速度有所加快,到2006年11月,累计升值5%。从年度升值幅度看,2006、2007、2008年,累计升值幅度分别为3.2%、6.5%和6.7%。依此来看,本年度人民币升值幅度可能在3%—5%之间,即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到年底可能升至6.62—6.49。

  值得注意的是,上一次升值时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与于当前有一些不同。首先,当时全球经济处在上行周期中,并没有失业问题困扰,来自于国际政治压力相对较小,而目前的情况正好相反,经济放缓、失业率高企。尽管如此,3%—5%的升值幅度已经考虑了这些因素。其次,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强劲,国内经济增长明显过热,经济能够承受较大幅度的升值,而今年四季度经济前景不确定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