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现阶段加息弊多利少
伴随着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势头出现了下降迹象。笔者以为,此时要格外注意“政策的叠加效应”。就各项措施单个来看,抑制楼市泡沫、人民币汇率升值、收缩银行信贷、清理地方债、强制实施国家节能减排指标、关闭清理产能过剩企业、下调出口退税,等等,对结构调整都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若没有“增长”这一大环境的保证,政策叠加后的效果可能事与愿违,结构调整或将变得越来越难。
我认为,当下的结构调整,不能忽视坚持自由贸易和节能减排的理念“共同并举”的重要性,不能忽视结构调整和“新的增长点”相辅相成的关系建立,如果只“破”不“立”,只“堵”不“疏”,那么,中国经济的市场活力就会在盲目的“结构调整”中逐渐消失。
至于目前消费者物价水平上升所带来的银行“负利率”问题,不能简单地通过“加息”来解决。即使“不对称加息”,在现阶段也是弊多利少。其理由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3点:
首先,尽管流动性过剩问题时隐时现,但至今为止我们的实体经济发展还没有找到能彻底摆脱危机干扰并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繁荣模式。所以,现在加息、“一刀切”地去增加企业资金成本,收缩流动性,有可能非但没有彻底解决负利率问题,反而导致银行原来用于产业投资的资本不断转向为了平衡融资成本而可能实现高收益的金融资本。因此,中小企业融资会变得更加困难。也就是说,实体经济的活力如果没有提振起来,加大货币政策的收缩力度和金融监管强度,最多也只会将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赶到”其他金融监管覆盖不到的高风险投资渠道而已,资产泡沫形成的根源无法消除。
其次,加息已被市场认为是政府所释放的一个明确的“退市”信号。如果此时本国经济市场活力还没有完全形成,谁都不能保证政府的退市可以让市场继续保持经济高增长的格局。不难想象,在中国进场的热钱和产业“闲钱”因为加息都有可能会更进一步转向短期套利的投机行为中,这反而更加会带来人民币增值的压力,会更加影响结构调整还没有到位的中国实体经济的复苏进程。
第三,现在银信中间业务叫停了,房贷又在大力整顿,地方债也不能再支持了,信用卡业务更是在收缩。结构调整让贷款整体规模出现下降态势,“揽储”包装财务的行为也在受到强有力的监管。再加上审慎性监管的要求随着新巴塞尔协议的出炉会变得更加严格,如果只加“存款利率”,那么银行就可能“无路可走”了。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中国银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银行来承担全部成本会危及国家的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