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虽高加息可能性不大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近期,以黄金、石油和农产品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不断走高,多数分析人士表示,此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基于两个原因,直接原因是美元贬值,更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经济

        近期,以黄金、石油和农产品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不断走高,多数分析人士表示,此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基于两个原因,直接原因是美元贬值,更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经济预期向好,对大宗商品需求增加。

       但是,让市场担心的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引发国内物价上涨,加大通胀压力。从目前国内形式来看,由于食品价格持续攀高及假期因素的影响,9、10月份的物价压力依旧较大。在一份调研报告中,多位经济学家预测9月份CPI可能会高于8月份3.5%的水平,此前,7月份CPI达3.3%,创2008年11月以来新高。

        正是由于CPI连续超过3%的警戒线,以及负利率加剧等问题,市场产生了对加息的担忧。但分析师表示,目前,央行目前在加息问题上非常谨慎,随着通胀预期的降低和经济复苏不稳等因素,短期内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根据分析,8月CPI创下新高主要受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影响,随着基数效应等方面因素的消退,四季度CPI将迅速回落,三季度物价将成为年内的高点。目前,各机构对CPI的见顶回落基本达成一致意见,从这方面来看,在预计CPI未来将下降的情况下,也就没有加息的必要性。退一步来说,在当前不存在连续加息的可能性下,即便加一次息,对抑制通胀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目前,主导经济增长大势的消费和投资双双持续走弱,显示由内需拉动的经济增长呈现放缓迹象。但日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9月PMI指数为53.8%,比上月的51.7%上升2.1个百分点。这是在8月份结束三连降后,连续两月上行,体现出中国经济逐步复苏走稳。由于海外经济依然低迷,外需拉动效应显著减弱,此时的经济形式不适合贸然加息。

         其实,从历年政府对加息的态度来判断,CPI并非判断是否加息的主要因素,更需考虑的还是宏观经济形势等。回顾上一轮的加息周期,可以发现,真正触发加息的可能是经济增长过热。2004年,中国的通胀率一度超过5%,央行仅在当年10月份加息一次。但2006年启动加息周期时CPI仅1%,中国连续8次加息直至2007年底,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增速连续两个季度在10%以上。

        当前,美欧货币当局释放出继续扩大流动性信号,日本央行祭出零利率政策,韩国、巴西、泰国和新加坡等国均酝酿或采取市场操作影响本币汇率,一些发达国家指责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低估本币汇率。如果中国此时选择加息,无疑将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可能会造成热钱大量涌入,进一步造成国内资产价格高企。

        另一方面,经过2009年的大幅放贷后,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已债台高筑,2010年的余额很可能冲到10万亿元,如果轻易加息,将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还款形成不小的压力,银行也有可能面临形成坏帐的风险。此前,有专家建议,央行或许可以采取不对称加息的方式,其实这也完全没有必要,一方面这会让人陷入新一轮加息周期开始的恐慌,另一方面,对于拉动内需也并没有好处。

         其实,在判断加息问题上,还是需要考虑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结合目前情况来看,货币政策应以“维稳”为主,但也不排除一些局部性的调控。事实上,为了抑制过剩的流动性,央行10月11日通知对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这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各家均上调0.5个百分点。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央行可能正是考虑到当前加息不合适,采用一些其它措施来部分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