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否将迎来升息周期 经济学家看法不一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中国央行(PBOC)周二(10月19日)意外升息,此举引发了经济学家们的热议。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这次升息不仅能控制持续上涨的通胀压力,而且也将抑制以房市股市为主的资产泡沫,进而通过改变资产价格上涨预期的方式控
  中国央行(PBOC)周二(10月19日)意外升息,此举引发了经济学家们的热议。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这次升息不仅能控制持续上涨的通胀压力,而且也将抑制以房市股市为主的资产泡沫,进而通过改变资产价格上涨预期的方式控制热钱流入。不过,对于此次升息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开始从紧,经济学家们的看法则不一。

  中国央行周二宣布,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据此相应调整。这是自2007年底至2008年底中国央行连续五次降息以来,中国首次对基准利率做出调整,此次升息决定将在10月20日实施。

  中信建投首席宏观分析师魏凤春认为,我国升息周期正式到来,中央高层已经看到房地产泡沫已经影响到经济发展。此次升息是央行2007年以后的首次升息,可以预见,我国将进入升息周期,此后再次升息的可能性加大。

  兴业银行(28.70,-0.43,-1.48%)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此次升息标志着一个升息周期的开始,但近期还不能认为可能会有一次连续的升息过程。

  鲁政委表示,本次升息可能意味着9月份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再创新高,同时央行更为关注贷款的过快增长和资产的泡沫化压力。人民币单向升值预期难以打破,所以升息和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不得不为。

  鲁政委认为,央行选择此时升息的原因在于:其一,对经济过度下滑的担忧消退。在6-7月份之间,宏观部门一度担心经济过度下滑,但随着其后增长数据的反弹,当局对经济继续下滑的担忧已暂告消退;其二,消除"负利率"呼声日盛;其三,关于明年CPI可能维持3%上下的预期已趋于强烈,而且房地产市场的高烧难退,被疑与"负利率"有关。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这次升息有些出其不意,在很多人都预测短期不会升息的情况下,央行选择升息,是出于收缩流动性的需要,在之前准备金率上调的情况下,升息是仍然为了对冲持续上涨的通胀压力。他判断9月份CPI升幅在3.6%至3.7%之间。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Andy Xie)认为,中国现在的货币供应量是10年前的4.6倍。现在中国的通胀、炒房、炒地的程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和1989年的日本非常相似。中国商业和家庭地产的总价值已经达到了4倍GDP的水平。央行在此刻选择升息,说明情况已经非常严重。

  他还表示,未来央行会慢慢地升息,房价会慢慢地下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保持政策的一致性,人民币如果贬值的话,会造成热钱的外流,房地产市场将会崩盘。

  瑞银集团(UBS)指出,中国央行上调基准利率的决定是推迟已久的必要之举。该行称,通过升息,政府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即对控制通货膨胀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这应有助于遏制通胀预期。

  瑞银指出,中国的通胀今年已经有所攀升,而通胀预期的上升使得实际负利率的情况日益严重;同时实际负利率也与政府稳定房价、管理通胀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支持央行升息决定的因素还有:对于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顾虑缓解;国内经济活动保持强劲势头。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周二晚间发布报告称,中国人民银行周二于近三年来首次重启升息后,预计未来 12个月还将再度升息两次(每次0.25个百分点),同时,也为加速放松存款利率管制铺平道路。

  马骏在报告中表示,此次升息也是就允许经济增长适度放缓达成政策共识的重要信号,显示出政府解决负利率问题的决心,并利用利率政策控制房地产投机。

  但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升息决定表明央行对通胀预期和通胀风险的管理更加担忧,这可能是经济增长出现触底迹象以及近几周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的。这也预示周四(10月21日)即将公布的九月宏观数据可能超过预期。

  中金认为,此次升息并不代表新一轮升息周期已经开始,有以下原因:1)CPI通胀可能在短期内(很可能是9/10月)见顶,并在此后有所缓和;2)全球极度宽松的货币条件限制了利用升息来收紧货币政策的空间。升息后,3年期以上的实际存款利率(相对于过去12个月的通胀率)为正, 而2年期"前瞻性"的实际存款利率(即相对于中金预测的2011年约3%的通胀率)也是正的。2年期以下的实际存款利率仍为负,但扩大趋势得到缓解。

  展望未来,中金指出,央行将继续采用数量型调控(包括公开市场操作,上调存款准备金,银行信贷窗口指导)来使银行信贷与政策目标保持一致,数量型调控也将继续成为货币调控的主要工具。

  诺安基金认为,此次升息主要针对国内可能出现的通胀预期,并不意味国内货币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向。

  申银万国证券周三(10月20日)发布报告称,此次中国央行升息,多是上半年经济过热时期该加没升息的追认,从时间上断言目前中国就进入升息周期为时尚早。预计未来12个月存在升息一次的可能性,更大幅度升息的可能现在看还不大。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也表示,中国央行出人意料地提高了存贷款利率,但不代表升息周期的开始,因为三国集团(G3)经济前景仍然不明朗。该行预计,主要国家的央行将保持零利率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推出量化宽松措施,而中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率处在相对低位。

  该行预计,年底前中国不会再升息,银行的贷款规模不太可能大幅放开,CPI在9月份之后不太可能大幅上升。该行重申其观点,即美元/人民币在年底时将继续跌至6.6000的水平,2011年将跌至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