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人民币国际化惠及香港
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认为,近几个月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可令中国将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加大,香港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离岸”中心,短期内与上海的“在岸”中心没有冲突和竞争,将会受惠。
据香港文汇报11月2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昨日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访问,畅谈香港与内地的合作发展,以推动社会各界加深对“十二五”规划的探讨,从而为香江往后的发展确立清晰方向,奠定稳健基石。
中国的迅速崛起犹如硬币的两面,机遇处处,但挑战也不少。刘兆佳在访问中表示,在金融风暴后,国际及内地经济形势生成急剧变化,尤其是金融及贸易格局方面,国与国之间及区域发展也出现重大转变,中国当下正面对国际金融不稳定、某种形式的“货币战争”,以致内部发展方式由过往重视出口转变为强化内需发展的新方向。
在这前提下,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制定了加强金融服务业,并推进经济合作的发展目标,而香港也需要思索在这新形势下的自身机遇与挑战。
在“十二五”规划中,专门谈及了港澳部分,包括指出深化粤港澳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体系成熟不应奢求猛进
刘兆佳表示,大部分港人支持香港纳入“十二五”规划之中,过往的民调数字亦反映港人担忧被内地发展边缘化,远多于与内地经济集成带来不合预计的效果;有调查更指出,香港人期望中央能清楚订明香港产业发展方向才更放心。但他承认,港人对近年与国家融合发展的速度与内涵并不满意,例如争议多年的港珠澳大桥至今才能落实、行业在CEPA框架下,大门开了,但仍面对不少阻滞等。
不过,刘兆佳强调,香港作为成熟的经济体系,不能再像邻近省市般高速发展。展望未来,粤港两地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在政策层面打通香港与珠三角形成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经济体系,包括做好交通运输、电讯服务、资格互认、行业规则互通的衔接工程等,促进两地企业及专业人士更容易发展业务。
发展经济不可漠视民生
经济发展重要,社会民生同样不容有失,“十二五”规划提及香港要“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刘兆佳强调,不论内地或香港也不能只顾盲目发展经济,漠视社会问题,当前香港正面对经济转型,以及过往太倚重房地产发展,形成贫富悬殊及中产往下流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脱节,特区政府提出发展6大产业,希望藉多元发展解决社会矛盾。
他同时强调,香港通过参与内地发展可以令香港经济多元化,同时有助解决民生社会的争议,“特首提出协助解决回乡养老问题,也是解决社会矛盾一部分,香港经济问题的处理,需要依靠与内地的合作,社会民生问题同样要与内地政策有所集成。”
另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近几个月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认为,可令中国将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加大,香港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离岸”中心,短期内与上海的“在岸”中心没有冲突和竞争,将会受惠。
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令美元资产贬值机会增加,中国必须加速减少对美元资产的依赖,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货币互换,在贸易上尽量以人民币定价及结算,及购买其他货币定价的债券。
刘兆佳认为香港在“一国两制”下,正好在人民币资本帐未开放的情况,扮演重要的人民币国际化“离岸”中心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