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交锋:中国会不会进入加息通道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就在人们基本确信年内不会加息的时候,这只等了大半年的靴子却突然落地,10月19日,央行宣布三年来首次加息。中国会不会像以往一样由此进入加息通道?而对目前纠结在一起

        就在人们基本确信年内不会加息的时候,这只等了大半年的靴子却突然落地,10月19日,央行宣布三年来首次加息。中国会不会像以往一样由此进入加息通道?而对目前纠结在一起的通胀、楼市、人民币升值,加息又会起到何种影响?

  屈宏斌: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木下智夫:野村证券亚洲研究副主管

  央行为什么 此时突然加息?

  屈宏斌:央行此次加息选取的时间点令市场颇为震惊,事实上,二季度以来经济增长放缓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只是情况好于预期。此时加息说明决策者对实体经济增长更加自信,视角已由对经济下行周期和紧缩政策影响相互叠加的担忧,转变为管理通胀预期,抑制资产价格风险,关注负利率,同时为2011年货币政策腾出更多的空间。

  木下智夫:此次加息是央行货币政策开始“主动”应对的表现,恰在我们的预期之中,此前一方面资本借贷成本实在是太低了,另一方面大半年时间的负利率也蕴含着通胀风险,而年内四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只是“被动”紧缩。此次加息一改调整27个基点的传统做法,用全球惯用的25个基点取而代之,也说明中国想要转向更为国际化的金融系统。

  本次加息是孤立的一次,还是由此进入加息通道?

  屈宏斌:通货膨胀见顶之前,中国在2010年底之前可能还有一次25个基点的利率上调,鉴于消费物价指数保持高位的推力已经逐渐减弱,我相信四季度CPI会很快见顶回落,这意味着中国继续上调利率的空间有限。至于负利率,这个问题显然不能靠一两次加息解决,之前负利率已经持续了7个月,未来还将延续几个月,它仅仅是加息政策考虑的因素之一,不会成为中国进入加息通道周期的原因。

  木下智夫:中国已经进入加息周期。更猛烈的通胀预期将发生于2011年和2012年,驱动因素不仅仅是粮食价格上涨,还包括劳动力、土地价格上升。我们相信行政措施减弱、利率政策增强将减少经济不必要的波动—每次加息25个基点,2011年四次,2012年三次,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升至6.56%(2011)、7.31%(2012),一年期存款利率升至3.5%(2011)、4.25%(2012),届时即使CPI通胀超出预期也足以维持实际利率为正。

  本次加息对通胀、房地产、人民币升值有什么影响?

  屈宏斌:事实上,对于时间窗口的把握,央行缓解通胀预期压力的最好时机是上半年,不过,对于GDP增长放缓的担忧当时显然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现在看来,尽管加息时点有所滞后,但力度温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微不足道,我们仍预期2010年经济增长10%,2011年增长9%左右。对于泡沫依旧的楼市则是一次降温,通过提高借贷成本抑制需求是最有力的工具。

  木下智夫:今年四月份以来寄希望于限制银行贷款以降温楼市的措施,已证明无效。此次长期存款利率的上调幅度超过长期贷款利率,“不对称加息”说明当局希望存款成为比房地产更具吸引力的投资选择,从而遏制房地产投机。中国需要逐步走向更灵活的汇率制度,这意味着央行首先要完成一个利率自由化进程,对于一个依靠内需驱动的庞大经济体来说,利率作为政策工具显然比汇率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