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版量化宽松推倒全球金融多米诺骨牌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11月3日,美联储宣布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计划,将采购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并继续维持0—0.25%的基准利率区间不变;同时,美联储表示,将在2011年第二季度结束前再购买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相当于每个月购买7
11月3日,美联储宣布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计划,将采购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并继续维持0—0.25%的基准利率区间不变;同时,美联储表示,将在2011年第二季度结束前再购买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相当于每个月购买750亿美元;此外,美联储还将责成纽约联储公开市场交易办公室将此前购买机构债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收益再投资于国债,金额大约为2500亿至3000亿美元。这样,美联储在2011年第二季度结束前总计将采购 8500亿至9000亿美元的国债,是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中购买国债金额的近3倍。毫无疑问,升级版量化宽松将推倒全球金融多米诺骨牌。升级版量化宽松推倒全球金融多米诺骨牌
财富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被洗劫
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
美元作为一种国际货币,它不仅是美国人自己的本币,而且更是国际标价货币、国际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因此,美国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它或将带给世界灾难性的后果。比方,美元大幅贬值,以美元标价的国际大宗资源类价格暴涨,这将导致各国被迫“输入”通胀;与此同时,各国以美元储备为主的外汇资产及美元债权将严重缩水,而美国自己的外债负担却会无形“减负”。由此可见,美国通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在与各国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既是货币大战、汇率大战,也是贸易大战,其实质就是掠夺、转移或重新分配世界财富。
在量化宽松政策下,美元超量滥发,逼迫美元贬值,以美元标价的原油价格及铁矿石价格必然暴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和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将会从能源和原料进口环节直接“输入”通胀。2007年我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共花掉962亿美元,2008年这一数字增长至1590亿美元。这一进口开销,足以花掉中国全年出口服装、鞋帽、塑料及玩具所赚来的全部外汇(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换汇是真正的血汗钱)。同样,2007年中国进口铁矿石及钢材共花掉544亿美元,2008年这一数字继续增长至839亿美元。
美元贬值,中国外汇储备及美元资产将会严重“缩水”。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美元储备国。截至2010年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再创新高,达 2.65万亿美元,其中,美元储备占50%以上。随着美元贬值、美元国际购买力下降,美元储备越多,则遭受的损失就越大。与此同时,为了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不得不将大部分贸易顺差和资本顺差换购成外汇储备,在买入贬值美元的同时,就要投放出等值的人民币,这也是通货膨胀“输入”的另一种途径。如此一来,美元越贬值,央行收储的美元就越多,人民币投放也越多,流动性就会更加过剩。
在零利率条件下,量化宽松政策加速美元贬值,将会导致美元游资、国际热钱冲击中国。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利差以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都会让国际游资热钱想入非非,跃跃欲试,它们甚至会不择手段“打入”中国投资市场,进一步推动资产泡沫,这给央行货币政策造成巨大的麻烦与冲击。
升值物价同时作祟 货币政策进退两难
□本报记者 宋兆卿
美国的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如期出炉,迎接它的是全球股市和商品市场的一轮普涨以及新兴经济体的一致讨伐。面临通缩风险的美国希望通过量化宽松来拉动就业和通胀,以刺激经济复苏;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已踏上货币政策回归中性之路,目前面对的头号问题乃是通胀。如果说经济危机之时大家是同舟共济的话,那么现在,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则已经到了分道扬镳的时候。
美国经济目前的表现实在不让人乐观,出于避免再次陷入衰退的考量,美联储只能再度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试图通过降低长期资金的融资成本以增加企业信心,推高通胀预期,从而促进就业市场的复苏和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美联储此举有助于降低自身经济的下行风险,而新兴经济体却要因此面对通胀和大规模资本流入的风险。
美联储的如意算盘能否奏效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持续性和常态化,必将引发大宗商品和资产价格的上涨,全球经济也将因此面临严峻的通胀风险,全球股市和商品市场当天的闻风普涨已是证明。这对致力于抑制通胀的新兴经济体来说,自然是雪上加霜,为抵御货币洪流将被迫不断收紧货币政策。于是,来自拉美和亚洲的主要新兴经济体纷纷表达不满,威胁将采取举措抑制资本流入及本币升值,巴西、泰国、韩国、菲律宾等国均已开始或准备对资本流入进行管制。
经济危机爆发之时,全球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四万亿的超常规刺激措施对于经济复苏功不可没,然而货币超发也使得通货膨胀不请自来。今年以来农产品(23.95,0.47,2.00%)涨价风潮从不起眼的绿豆、姜蒜开始,已经蔓延到大宗农产品糖和棉花,A股则在10月初陡然上涨,而房价更是始终居高不下。时间刚刚过去两年,上一轮通胀的情景还历历在目,2008年2月CPI达到8.7%峰值,沪综指当年10月创出 6124点新高。值得注意的是,两年中M1货币供应量扩张了56%,M2扩张了53%,2009年各大银行放出9.6万亿新增贷款,是平常年份的两倍,2010年新增贷款可能达到8万亿,基本上是2008年的两倍。可以预见,这一轮的通胀,物价持续上涨和资产价格轮番上涨的双重性将更为全面和显著,如不及时控制,势必将对实体经济产生恶性影响。
幸运的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已经趋于稳健。从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可以看出,货币当局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乐观,而对通胀前景却相当担忧,近三年来的首次加息,则表明货币政策毅然走向了回归中性之路。美联储此时再度推出量化宽松政策,无疑加大了中国货币政策抉择的难度。一方面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另一方面是国内物价上涨及资产价格泡沫,内外均衡将成为各方政策的着力点,合理有序的货币政策收紧,以及有效的金融监管,将成为货币当局未来一段时间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