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将面临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威胁,再次为美国“低利率+弱美元”的政策埋单。那么,美国能够一次次将中国等亚洲国家绑在十字架上的根源是什么?
前 不久,美国宣布再次启动“印钞机”,这一次美元的洪流更加汹涌。连投资大师罗杰斯(Jim Rogers)都在批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不懂经济,只会印钞票”。
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将面临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威胁,再次为美国“低利率+弱美元”的政策埋单。那么,美国能够一次次将中国等亚洲国家绑在十字架上的根源是什么?
李若谷在其2009年所著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一书中就做出了解答。他认为,正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让美国只需要打开“印钞机”就可以靠别人的储蓄来消费和发展,最后酿成“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而美国仍然通过印钞挽救自己。
我们大可以痛骂美国是个“强盗”,但“面红耳赤”并不利于身体健康。
更理性的做法却是推动一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改革之路纵然漫长,但“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李若谷在书中写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是打破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要走的必然之路。
现任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兼行长的李若谷,曾在中国人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担任要职。他一直在与“外”打交道,并著有多部有关国际经济和金融、中国金融改革领域的书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一书诠释了他在前沿位置上对国际金融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亲身探索。
书中,作者用六个章节、248页的笔墨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进行了梳理,对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分析,并指出全球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书中还对当前货币体系改革提出建议,讨论了区域货币合作的模式,以及对人民币如何实现国际化的探讨。
从国际金本位制的应运而生到国际金汇兑本位制的昙花一现,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到浮动汇率制时代的开启,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演进。其间反映了实体国际经济关系的演变,也暴露了“美元本位制”和“特里芬难题”这样的缺陷。
一场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漏洞暴露无遗。在探讨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时,李若谷认为,货币政策、过度创新和监管不足等问题只是一些表象,其深层根源是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理念,以及美国以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为支撑的过度消费的经济模式难以为继。
的确,美国“激怒”了很多人,在美国享有“铸币税”的同时并没有承担一定责任。金融危机成了催化剂,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已箭在弦上。
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现实路径,李若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将改革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过渡期,维持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时,积极支持有条件成为国际货币的货币加入这一体系,同时要约束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及货币发行;第二阶段的目标是重构国际货币体系,用“一篮子货币”取代现有以美元为主的货币体系。
毫无疑问,在此过程中,中国必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造,人民币也必将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货币,李若谷对此深信不疑。
今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明显加速,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启人民币境外回流机制、马来西亚林吉特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挂牌交易等等,人民币正在一步步地“走出去”。
这也正是李若谷在书中所建议的,中国要不断加强经济实力,渐进有序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要寻求从周边到外围的路径,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资本市场逐步开放,要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金融人才素质,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为了建立一个统一的、不以某个国家货币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我们必始于建立一个多元货币共同承担责任与义务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就是说,要推动欧元的使用,也要推动其他可接受货币的使用,包括人民币的国际化。”李若谷在书中说道。
大破大立,除旧布新。新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何时能够重建和完善,人民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还是让历史去告诉未来吧。